圖書

冷戰:大人物的交易、諜影、謊言與真相

時間:2013-08-13 08:36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關注四大問題。第一,支援盟國(主要是英國、蘇聯和國民黨中國),因為美國要想贏得戰爭勝利,必須這樣做,美國光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打敗德國和日本。但美國支援國民黨中國抗戰不是很成功。第二,在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安排上,獲得盟國合作,因為沒有盟國的合作,要維持戰後長期和平的希望很渺茫。第三,戰後世界格局如何確定,羅斯福希望盟國同意採取以下消除最有可能引起未來戰爭原因的措施,包括:成立一個新的集體安全組織,它有力量遏制侵略發生,在必要時,懲罰實施侵略的國家;恢復世界經濟秩序,使這個秩序具有防止新的全球衰退的功能。最後,這些戰後世界格局的安排能夠被美國民眾接受,羅斯福不願重犯威爾遜的錯誤,即指引美國向它的人民還不願意去的方向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不應再回到孤立主義。美國不願意看到二戰後世界出現的局勢像一戰後世界出現的局勢那樣,蘇聯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最後,説一句英國的戰後目標。在丘吉爾眼裏,英國的戰後目標很簡單,就是不惜代價,生存第一,這可能意味著將英美同盟的領導權拱手交給華盛頓,可能意味著削弱英帝國的力量,還可能意味著和蘇聯合作。在布爾什維克革命剛發生時,當時年輕氣盛的丘吉爾還曾經希望予以剿滅。英國人將試圖影響美國人的決策,他們很想發揮像當年希臘人輔導後起之秀羅馬人那樣的作用,但無論如何,他們要避免和美國人發生衝突。史達林希望英國是獨立自主的,能夠和美國對抗甚至和美國兵戎相見,但是對於那些實際決定英國戰時和戰後大戰略的領導人來説,史達林的希望顯得很奇怪。

  

  知道了羅斯福的四大關注點以後,我們再看看建立一個能夠維持戰時大同盟的戰後世界格局的希望有多大。毫無疑問,羅斯福、丘吉爾和史達林希望新的戰後世界格局能維持戰時同盟,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剛打敗了過去的敵人以後,馬上又去面對新的敵人。但是,英美蘇戰時同盟從一開始就起兩個作用:它既是合作打敗軸心國的手段,又是每個成員用來為自己在戰後世界格局中獲得最大影響力的工具。大同盟的作用也只能是如此,儘管同盟的三巨頭曾公開聲稱,他們在戰爭期間不玩政治,但對於這一原則,他們只是口頭説説而已。事實上,他們內心並不真信這一原則,而且在實際行動中也沒有按照這個原則去做。在私下通信中,以及在秘密會談中,他們實際做的是:在執行共同軍事任務的同時,協調各自不同的政治目標。在大多數情況中,他們協調各自不同政治目標的努力是失敗的,這一失敗埋下了冷戰的根源。大同盟中出現的主要爭議如下:

  第二戰場和單獨和平  

  英美領導人除了擔心在戰爭中失敗以外,他們最大的擔心就是蘇聯會像1939年那樣,再和納粹德國達成交易,這個交易將使歐洲的大片地區淪入專制統治之手。因此,羅斯福和丘吉爾非常重視如何使蘇聯繼續和德國交戰。為此,他們向蘇聯提供各種可能的援助,包括食品、衣物、軍火,儘管提供這些援助的代價是很高的,而且運送這些援助物資的方法也很不安全,比如,向蘇聯摩爾曼斯克(Murmansk)和阿爾漢格爾(Archangel)運輸援助物資的輪船要想躲避德國潛水艇的襲擊實非易事。為了不使蘇聯和德國單獨媾和,英美領導人還不得不同意史達林提出的恢復失去領土的要求,儘管這些所謂的失去的領土,包括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部地區、芬蘭的一部分地區和羅馬尼亞的一部分地區,實際上是1939年史達林和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獲得的。最後,英美要想防止蘇聯單獨媾和,就必須儘快在軍事條件成熟時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英美對軍事條件成熟的理解是:以可以接受的代價爭取戰爭的勝利。

  結果,第二戰場的開闢,更準確地説是幾個第二戰場的開闢,姍姍來遲,這使飽受戰火之苦的俄國人很惱怒,因為他們遭受的人員傷亡太大了。1942年11月初,英美聯軍在法國維希政權控制的北非登陸,標誌著第一個第二戰場的出現。接著,1943年夏,英美聯軍進軍西西裏島和義大利南部,開闢又一個第二戰場。1944年6月,英美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這才幫蘇聯紅軍減輕了軍事壓力。與此同時,蘇聯紅軍也已扭轉了東部戰線的局面,開始將德軍趕出蘇聯。儘管史達林祝賀他的盟友在諾曼底登陸成功,但是,他懷疑英美故意推遲諾曼底登陸,好儘量讓蘇聯負和德國作戰的重任。後來一個蘇聯分析家如此評價美國的動機:美國的計劃就是“到它能容易地影響戰爭的結局並充分保證它的利益的時刻”才和德國交手。

  開闢第二戰場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同樣重要,因為,第二戰場的開闢使得美國和英國有理由和蘇聯一塊接受德國及其衛星國的投降,並佔領德國及其衛星國。出於行動方便的原因,而不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英美軍事領導人在1943年9月迫使義大利投降時,沒有讓蘇聯參加在義大利開闢的第二戰場。這給史達林一個藉口來以同樣的方法對付英美:當蘇聯紅軍于1944-1945年佔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時,史達林沒有讓美國和英國參加對這些國家的佔領。當然,即使沒有英美不邀請蘇聯參加對義大利的戰事這樣的藉口,史達林很可能也一樣不會讓英美參加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佔領。

  1944年10月,史達林和丘吉爾很容易地就達成共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希臘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但英蘇協議的背後是存在很多爭議的。羅斯福對英蘇在達成協定時沒有和美國商量表示不滿。當1945年春,英美圍繞義大利北部德軍投降問題開始談判時,史達林的反應幾乎是驚恐的,他同他的將領們談了他對英美的懷疑,即英美可能和德國人達成協定,讓德國人在西線停戰,但繼續在東線抵抗蘇聯紅軍。史達林的話表明瞭他對英美可能和德國單獨媾和的巨大恐懼。1945年春,二戰已經接近尾聲,到了這個時候,史達林還在擔心英美可能和德國單獨媾和,這説明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的行動並沒有能夠讓史達林放心,並沒有能夠使史達林相信英美。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