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冷戰:大人物的交易、諜影、謊言與真相

時間:2013-08-13 08:36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史達林想要什麼?從他的角度開始討論是合乎情理的,因為在上面提到的三個戰後領導人中,他是唯一一個有時間和權力來考慮並決定他的政策的輕重緩急的人。二戰結束時,作為蘇聯統治者的史達林已經有65歲,可謂身心疲憊,內心孤獨,周圍都是溜須拍馬、阿臾奉承之人。但是,儘管如此,他仍牢牢控制著蘇聯,其控制的程度讓人膽寒。一個美國外交官後來回憶説,史達林的八字鬍、失去白色的牙齒、麻子臉和混濁的眼睛,“使他看上去像一隻蒼老的、由於撕殺而遍體鱗傷的老虎……。一個不知底細的訪客決不可能想到,在這樣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平凡外表後面,深藏著計謀、野心、嫉妒、冷酷、狡猾、充滿權力慾望和報復心理。”通過1930年代的一連串大清洗,史達林早已將他的對手全部消滅。他的下屬們都知道,皺一下眉毛或動一下手指,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雖然史達林身材非常矮小,只有五英尺四英寸,但這個大腹便便的小老頭卻是一個掌控著一個巨大國家的巨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史達林的目標包括:他個人的安危、他的政權的穩固、他的國家的安全和他信奉的意識形態的權威。他要保證下列情況不會發生:國內出現危及他的個人統治的挑戰;國外出現對他的國家的威脅。儘管保護世界其他地區的共産黨的利益也很重要,但是,史達林對這個問題的考慮從來沒有超過他對蘇聯國家利益的關注。史達林的身上既有自戀心態,又有對世界的極度不信任和恐懼,還有對絕對權力的追求。在蘇聯,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內部,有很多人非常懼怕他,也有很多人崇拜他。

  史達林認為,哪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最大,哪個國家就最有資格在戰後提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按照這個邏輯,蘇聯在戰後應該獲得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包括:收回在二戰中被德國奪走的領土;獲得1939年8月他和希特勒簽訂的那個投機的但卻是很短視的《互不侵犯條約》中劃給蘇聯的那些領土,即芬蘭的一部分、波蘭的一部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以及全部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那些緊挨著蘇聯已經大大擴張了邊界的國家也應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從伊朗和土耳其得到領土讓步,包括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和在地中海的軍事基地;最後,用軍事佔領、財産沒收、戰爭賠償和思想改造的方法,來懲罰已經被打敗並受到戰爭創傷的德國。

  但是,史達林也遇到一個令他十分頭痛的難題,即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巨大損失使蘇聯有藉口索取巨大的戰後補償,但戰時的巨大損失又使蘇聯失去單方面獲得戰後補償的能力和力量,蘇聯在謀取戰後補償時,又不得不依賴它的戰時美英盟友所提供的和平環境、經濟援助和外交支援。所以,二戰結束後,史達林不得不繼續尋求和美國與英國的合作。就像二戰時,美國和英國依靠史達林打敗希特勒一樣,史達林要想以可以承受的代價達到他的戰後目標的話,他就不得不依靠英美的合作。正因為如此,他既不想打熱戰,也不想搞冷戰。但是,他有沒有足夠的本事來避免一場熱戰或冷戰的發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為,史達林對他的戰時盟友和他們的戰後意圖的了解,是建立在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從華盛頓和倫敦的角度準確評估美英政策的基礎上。在對美英政策的判斷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意識形態影響了史達林,因為他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是來源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意識形態。從列寧開始,共産主義意識形態中的一個最重要觀點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可能長期合作,因為他們將對利潤的追求置於政治之上,這種出於本能的貪婪遲早會佔上風,而無産階級只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他們的對手自相殘殺。史達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曾説:“我們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派所結成的同盟將贏得戰爭勝利,是因為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派要阻止希特勒統治一切。而在將來,我們也將反對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派。”

  關於資本主義內部出現危機的説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它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産主義國家的出現創造了機會。經濟大蕭條使那些還沒有垮臺的資本主義國家為自救而疲於奔命,無暇合作,無暇共同挽救世界經濟或維護戰後的世界秩序。結果,納粹德國就崛起了。史達林相信,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經濟危機必然再度爆發,資本主義國家將需要蘇聯的幫助,而不是蘇聯需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這就是為什麼史達林確信美國將借給蘇聯幾十億美元,作為蘇聯戰後重建之用,因為美國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們在那場即將到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將無法為他們的産品找到市場。

  史達林還對英美矛盾堅信不疑。儘管他過去總是低估英國的弱點和缺陷,他現在認為,作為美國之外的另一個資本主義超級大國的英國,遲早會與它的盟友美國為了經濟爭奪而翻臉。直到1952年,史達林還説,“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不可避免性仍然存在”。因此,從史達林的角度看問題,長遠的歷史力量的作用將補償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蘇聯帶來的巨大災難;史達林不需要同美英直接對抗來實現他的目標,他只需要等待這些資本主義國家自己先吵成一團,只需要等待憤怒的歐洲人自己去拋棄資本主義,選擇共産主義。

  因此,史達林的戰後目標不是在歐洲恢複權力均衡,而是像希特勒當年曾經試圖做的那樣,完全控制歐洲大陸。1947年,史達林作了如下一番帶有渴望的,但又很能説明他的意圖的表述:“如果丘吉爾把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線的行動推遲一年的話,紅軍就會開進法國……我們曾考慮是否進軍巴黎。”但是,和希特勒不同的是,史達林並沒有一個實現目標的時間表。他當時歡迎英美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儘管英美的行動阻止了蘇聯紅軍進軍西歐,但打敗德國是當時史達林的當務之急。史達林也不排除用外交手段來實現他的目標,因為,至少在一段時期內,他指望美國會和他合作。羅斯福不是曾經説過美國不會在歐洲尋求建立勢力範圍嗎?因此,史達林對於未來世界格局是有一個宏大設想的,就是用和平手段實現對歐洲的控制;他堅信,這一結局也是歷史註定的。但是,史達林的宏大設想中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他沒有考慮戰後美國目標的變化。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