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冷戰:大人物的交易、諜影、謊言與真相

時間:2013-08-13 08:36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名:冷戰——交易 諜影 謊言 真相

  作者:約翰 劉易斯 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 翟強、張靜/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

  約翰 劉易斯 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現為耶魯大學羅伯特 A.拉韋特(Robert A Lovett)講座教授,著名的冷戰史學家和大戰略研究家,曾被《紐約時報》稱作“冷戰史學泰斗”,2005年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著有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遏制戰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長和平》(The Long Peace)、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翟強 ,美國奧本大學蒙哥馬利校區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和專長是中美關係史、冷戰史和越南戰爭史。主要英文學術專著有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2000);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1994)。

  張靜,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講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生(2007-2008年)。研究領域為中美關係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內容簡介:

  這是你看過所有間諜恐怖小説的真相:為什麼美國和蘇聯陷入高度僵持;我們曾經離核災難有多近;當時的領導者們,從史達林到毛澤東,從裏根到戈巴契夫,心裏都做何打算;情報人員如何密謀,以及東德度假者如何促進了柏林墻的倒塌。這是一個關於危機談話、藉口、暴君和權力爭鬥——以及普通人改變歷史進程的故事。

  目錄:

  序言 前瞻

  第一章 恐懼的回歸

  第二章 死亡艇和救生艇

  第三章 指令社會抗衡自發社會

  第四章 自主的興起

  第五章 公正的恢復

  第六章 演員

  第七章 希望的勝利

  後記 觀後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書摘正文:

  序言 前瞻

  1946年,一個叫艾瑞克 布萊爾(Eric Blair)的43歲英國人,在地球的邊緣租了一個房子,他準備在這個房子裏度過余生。這個房子位於蘇格蘭一個叫做朱拉(Jura)的小島的北端,坐落在一條土路的盡頭,既不通汽車,也沒有電話,更沒有電。往南走25英里才能到離這個房子最近的商店,那也是這個小島上唯一的商店。布萊爾選這麼遙遠的地方居住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因為最近喪妻而傷心低沉,又身患結核而且不久就開始咳血;他的國家由於軍事勝利的代價巨大而搖搖欲墜,而且軍事勝利既沒有帶來安全,也沒有帶來繁榮,更沒有讓人們感到自由的生活方式能夠延續不斷。歐洲正在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整個世界似乎也要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由於原子彈可能被使用,任何一場新的戰爭都將導致世界的末日來臨。最後,他必須完成一部小説的寫作。
  小説的書名是《1984》(1984),這個書名是他完成小説的那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字顛倒而成。小説于1949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作者署名是布萊爾的筆名喬治 奧威爾。《紐約時報》評論説,有關這部小説的書評"大多是充滿欽佩",但是,"在讚揚聲中也夾雜著恐怖的驚呼"。1這樣的評論是不奇怪的,因為《1984》再現了35年前的世界,當時極權主義到處橫行,個人精神被抹殺,法律、倫理、創造力、開誠佈公、對歷史的誠實都被抹殺,甚至是愛都不容許,除非你是不得不愛那個像史達林的獨裁者——"老大哥"和他的對手們,他們統治著一個永遠是處於戰爭狀態的世界。"如果你想要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奧威爾筆下的主人公溫斯頓 史密斯一邊受著又一輪無情的嚴刑拷打,一邊被告知"你就想像一個皮靴永遠地踩在一個人臉上"。
  1950年初,奧威爾英年早逝,他死在倫敦一家醫院內,而不是他住的那個小島上。他在臨死之前得知,他的小説既感動又驚嚇了小説的第一批讀者。在那以後,無數的讀者以同樣的方式,對《1984》作出反應:在二戰以後的年代中,《1984》對未來世界的圖景作了最震撼人心的描繪。因此,當現實世界的1984年來臨時,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將現實世界的1984年和奧威爾所想像的那個1984年進行比較。結果是,這個世界還沒有完全被極權主義統治,但是獨裁者控制著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而不是奧威爾預見的三個超級大國,美蘇之間的戰爭危險,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那個看上去永無止境的衝突,即冷戰,沒有表現出任何一點結束的跡象,奧威爾還活著時,冷戰剛剛開始。
  1984年1月16日晚上,美國總統裏根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奧威爾過去做電影評論人時認識裏根,因為裏根曾經是電影演員。裏根此時的形像是一個堅定的冷戰鬥士,但在他的電視演説中,他卻為世界的未來描繪了一個不同的圖景:

  請大家和我一塊假設一下:如果在同一個等待室或因為大雨或風暴躲在同一個避雨處,有一個叫伊凡的男人和一個叫安婭的女人遇到一個叫傑米的男子和一個叫賽莉的女人,語言不同並不能阻止他們互相認識,在這種環境中,他們會去考慮對方政府的不同嗎?還是他們會去談各自的孩子和他們是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他們甚至會決定在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們會一塊吃晚飯。他們將向世人表明,老百姓不發動戰爭。

  裏根的講話令人意外地但卻是婉轉地向世界建議:人類應該拋棄皮靴、獨裁者和戰爭機器。就是在奧威爾所描繪的1984年,裏根的講話引起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實現了人們拋棄軍靴、獨裁者和戰爭機器的願望。就在裏根演講以後的一年中,一個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在蘇聯掌權。六年以後,蘇聯對半個歐洲的控制崩潰了,幾年以後,蘇聯本身也不復存在了,正是這個國家促使奧威爾當年對未來世界作出那樣悲觀的預測。
  蘇聯對東歐控制的終結和蘇聯自身的解體,並不是因為裏根發表了一個演講或奧威爾寫了一本書。本書以對未來的預測為開端,因為對未來的預測揭示希望和恐懼,而歷史則決定是希望,還是恐懼,最終獲勝。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