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檣:首先導演我第一要求得人好,當然好有很多標準,就是我心目中認為的好,我認為只有心地仁慈的人才會有智慧,智慧是心地,我一定喜歡這個導演的人格,我喜歡他的人格之後會激發我為他寫作,為他創造的能力和巨大的好勝心,這是我選擇導演的標準,我得熱愛他,先熱愛他本人再跟他説工作,這是其一。
演員我跟導演建議,我寫作的時候對筆上的人物進行形象化的思考,我主觀認為哪些演員比較合適會跟導演推薦,當然最終的抉擇權大家可能會很理性共同商議的東西,也不會干涉導演的主觀能動性的選擇。作為一個編劇,好的編劇都會為導演想是不是誰合適,這是職業的附屬性。
提問:李檣老師,原著裏面寫的以林靜跟鄭微的感情為主,這個是以陳孝正和鄭微的感情為主,您怎麼處理這條線的?
李檣:小説裏面是我覺得陳孝正是真正給了鄭微世俗愛情的人,愛情是在世俗中的,林靜只不過是他一個愛情偶像,實際上世俗生活中也沒有給他建立這樣的關係,同時後來又失蹤了,等於在物理時空當中也沒有給予他,實際只是他心靈的愛情偶像,這個偶像並沒有發生任何實際的關係,所以我覺得這條線的基礎是不存在可以作為特別主線的關係,書裏面是書裏面,書那麼長,電影才兩個小時,並且我們是二度創作,很多人喜歡書你改一點就認為怎麼樣怎麼樣,我覺得最起碼成熟觀眾應該知道,根據這個作品改編一定是符合我們作為創作者的一種美學和對生活態度的。比如舉個例子,巴金是一個大作家,他的作品《家》是很長的小説,曹雨改成很經典的話劇,不同的類型,不同的長度,我們根據我們三個年齡段,對人生的態度,對愛情的態度來創造一個我們認為的影像世界,而不是把小説照搬在螢幕上,我們選擇鄭微和陳孝正是對的。
提問:關錦鵬導演,如果是在十年前或者是十二年前的時候,關導想要拍自己逝去青春的時候會選誰演鄭薇。
關錦鵬:真問到我了,其實這個電影開拍以前很多投資人都覺得趙微應該自己去演鄭微,甚至小説作者都説是想著趙薇來寫的,還好她沒去演,我覺得她真不合適,十年前的趙薇搞不好可以演鄭微。
觀眾:他十年前是演小燕子呢。
提問:有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一直想了很久,關於李檣三個劇本您(關錦鵬)都看了嗎?您看了什麼感受?看了哪一部才想跟李檣老師合作。
關錦鵬:《孔雀》跟《立春》劇本都沒有看出過,在李檣他家讓我看過頭幾頁的《立春》,但是電影我都看了,我是看完《孔雀》以後,也在看完《立春》跟《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結果我們認識了,我都非常喜歡他這幾部電影。
提問:我想問一下趙薇,在拍《致青春》的時候李檣老師和關導在拍戲過程中給您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趙薇:我覺得這個最大的幫助是非常的多,從精神層面上來講是無私的幫助,從藝術層面上來講給我做了非常好的建議和把關,因為有他們的品位,有他們的經驗,有他們的建議,幫助我雖然是第一次做導演,但是不至於走的那麼的淺顯,或者那麼的自我陶醉。因為在我眼裏他們兩個都像是我的師傅,像我藝術上的老師。所以我覺得一方面我用我自己的想像,用我自己的才能在做這件事情,另外我覺得又有兩個在藝術方面比我更加有經驗卓越的人在同時監察著作品的發展,很幫我確立一個特別正確的方向形成這部電影。因為這個電影我跟李檣也討論過,他可以走很多條路,也可以走的特別商業,也可以走的特別藝術,特小眾也可以,劇本在怎麼詮釋它,或者怎麼後期製作它,它還是會産生無數的可能性。但是産生今天這樣的可能性我覺得是我們三個人集體的想法、智慧以及判斷,我們出發點都是一點,為了作品好,所以我們有爭執,有辯論,但是能説服別人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我覺得這是特別棒的良性創造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