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通史》書影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據介紹,由首都師範大學趙敏俐、吳思敬教授主持,國內10余位著名學者參加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經過近8年的精心結撰,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成果共計11卷,分別是先秦卷、漢代卷、魏晉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遼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現代卷、當代卷和少數民族卷,每卷70多萬字,總字數817萬。它貫通古今,包容漢民族詩歌和各少數民族詩歌,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名副其實的“中國詩歌通史”,它的研究和完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文化意義。
該通史敘述的範圍包括古今中國各民族所有詩歌文體,綜合展現了中華民族詩歌的總體風貌,其中又有以下幾點最富創新意義。
第一、該通史以漢民族詩歌為主體,兼顧歷史上各少數民族詩歌,從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詩歌發展的內在規律。第二、該通史採取廣義的詩歌概念,包容漢語詩歌中的詩、詞、曲,少數民族的史詩、抒情詩、宗教祭祀詩等各類詩體,並以其發展變化為經,全面展示了中國詩歌體式的豐富多樣。第三、打通古今詩歌界限,建立古今貫通的詩歌史觀。第四、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場上揭示中國詩歌的藝術本質,闡釋其民族文化特徵。第五、在堅持共同目標的基礎上發揮每一位撰寫者的特長,在充分吸收學界最新學術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學術個性,開掘新的研究領域,在諸多詩歌史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見。
在以上五點基礎之上,該通史建立了一個以“通”字為標誌的詩歌史觀。其要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通古今之變”,第二是“觀中西之別”。所謂“通古今之變”,是指打通古代詩歌與現代詩歌的斷限,打通漢民族詩歌與少數民族詩歌的界域。所謂“觀中西之別”,是指立足於21世紀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