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應忙於應對什麼風險?
張維迎:中國企業家主要在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應付政策的“創新”
【背景】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近日在京召開會議,就開展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建立公平交易制度和加強人員管理等有關工作作出部署,強調務求特定客戶資産管理業務有個良好開局。證監會基金監管部負責人強調,基金業應認真思考如何進一步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不論市場如何變化,都要始終保持冷靜和清醒,都要始終堅持長期理念和價值投資,要自覺維護市場秩序與穩定。
4月,中國證監會發佈《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規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東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公開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數量超過該公司股份總數1%的,應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轉讓所持股份。”
3月5日,中國平安股東大會以超過92%的贊成率,通過了其上月公佈的再融資方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對此回應稱,仍將維持2月25日證監會對有關再融資問題之表態。他表示,在平安向證監會正式提交融資申請後,證監會將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審核其融資方案。但遲至今日,平安再融資一事依然沒有定論。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近日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暨博士後科學論壇上指出,企業家只幹兩件事:第一,預測。應對不確定性。第二,創新。細分一下,不確定性可分成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創新分為技術和商業的創新,以及制度的創新。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家和西方企業家的不同。西方企業家在忙於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從事技術、商業的創新,而中國的企業家基本在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應付政策的“創新”。我們的方針和人家不一樣,為什麼?他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産權制度還沒有完善,政府管的事情太多,政策變化太頻繁。
他分析指出,改革開放30年,如以10年為一個期限劃分的話,第一個十年,從1978年到1987年,中國是製造業推動經濟。第二個十年,從1988年到1997年,中國是由房地産、金融等服務業推動經濟。第三個十年,是新經濟、高科技推動經濟。三類企業家分別代表三個時代,農民代表製造業時代,官員下海,包括代表第二個時代,主要從事房地産、金融。第三個時代的中堅力量是海歸的企業家。
他表示,“我要特別強調一點,房地産和金融業在中國的帶動力量很大。”在1992年之前,中國所有的資産都是死的,土地是死的,廠房是死的。1992年之後,中國大部分的資産變活了。資産一變活這個國家就“發財”了,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高速公路、基礎設施都改進了。第二代企業家所做的事情跟第一代不一樣,不是做鈕扣、鞋,但是,他們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這是大的中國改革歷史。
那麼,未來中國究竟如何發展呢?再過30年怎麼回頭總結呢?張維迎教授認為,這取決於怎麼使産權更為完善,企業家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在自己應該做的事上。如果我們不在這方面改進,我們未來30年經濟發展就會非常艱難。中國的未來不是靠石油、煤炭,而是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如果我們相信市場經濟,我們沿著市場化的方嚮往前走就會大有希望,如果我們不相信市場經濟,懷疑市場經濟,不斷有新的政府干預,這個價格由國家控制,那個資源由國家控制,那麼,我們就沒有希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