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商情資訊推薦

周其仁:食品漲價並非通貨膨脹主因

2008-07-11 08:42     來源:《財經網》     編輯:陳寧

  食品漲價只是結果。通貨膨脹的根源還是央行“貨幣發行太多”

  7月9日,在“《中國改革30年》新書發佈暨2008經濟問題點評會”上,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指出,當前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央行貨幣投放太多,而不在於豬肉、糧食等個別商品的漲價。

  周其仁認為,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總水準的上漲,不是指個別商品價格的變動。“通貨”是指流通中的貨幣,“它不能指任何一種貨物,既不指豬,也不指糧”。自2007年以來,國內物價總水準漲幅已達7%-8%,這不能理解為食品漲價造成通貨膨脹。

  進入2008年,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的首要問題。周其仁認為,對當前的通貨膨脹,多數人看到的只是物價上漲,比如豬肉漲價、油價上漲等,這只是通貨膨脹的表徵。而要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根源還是央行“貨幣發行太多了”。

  周其仁認為,通貨膨脹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流通中的“票子多了,一定會引起物價總水準的上漲。”因此“不要從個別商品上找原因。你去找豬,豬説因為飼料上漲了;你去找飼料,飼料説化肥貴呀;你去找化肥,化肥説石油貴了、人工貴了;你去找石油,就有人説是中國進口石油太多了。這不是好的思維方法。”

  周其仁認為,一些官員認為“物價上漲主要是食品上漲”,這不是事實。因為近年來用於生産食品的生産資料,比如化肥、柴油、農藥等漲價更多。因此不能認為是食品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相反,食品漲價只是通貨膨脹的結果。

  以2007年6月後的豬肉價格為例,周其仁認為,豬藍耳病只是漲價的觸發因素,並非根本原因。如果沒有貨幣的增多,豬肉不可能和糧、油、奶等一起漲價。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變,豬肉漲價,一定會有其他商品的降價。但現實是“肉價漲、糧價漲、油價漲、奶價漲,人工成本漲”,這只能用在貨幣發行偏多來解釋。

  查閱近年來央行貨幣發行的記錄,貨幣投放增速一直高於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速。“多年前貨幣當局就説,要把貨幣增長率控制在16%。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年做到。據2008年的6月的統計,當月的貨幣增長率是18%。”周其仁指出。

  在周其仁看來,由於中國的匯率改革滯後,央行不得不發行更多的人民幣。這造成中國整體上貨幣投放太多。流通中的貨幣氾濫,才是釀成通貨膨脹的根源。但上述問題在2007年前數年就一直存在,並非是2007年後才有通貨膨脹。

  多發貨幣對政府和公眾都具有誘惑力。“票子一多,公司就賺錢,賬面就好看。賬面好看,投資價值就提高,投資者就會認為是自己本事大。同時,貨幣偏多,最終就是稅收多,政府也有面子,最終感覺就是發展很快。因此,通貨膨脹早期可謂皆大歡喜,不容易引起警惕。”周其仁如此分析。

  但是,貨幣投放過多,在總供給沒有明顯增加的情勢下,必然會帶來物價總水準的上漲。這就是公眾感到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物價高漲、資産泡沫、弱勢群體受損等諸多問題,卻危及整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周其仁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必須在貨幣發行上自我約束,控制濫發貨幣帶來的短暫快感,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出發,控制貨幣發行的增速,使其與實體經濟的增長相適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通貨膨脹,中國也不能例外。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