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讓誰很受傷
價值投資中的"價值"是什麼?
證券投資的基本理念是價值投資。但價值投資理念中的“價值”是什麼?用經濟學的價值理論來解讀,勞動價值論會説是勞動,效用價值論會説是效用,二者的共性在於任何商品都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或效用,但作為投資品的一般屬性,首先是它們的使用價值或效用退出交易,誰會關心投資品(比如證券)的使用價值或效用是什麼?離開理論家的課堂問企業家:商品如何定價?回答是成本加利潤,再加品牌服務技術,等等,那麼股票的成本是什麼?幾乎沒有!所以,價值投資的價值和一般商品的價值肯定不是同一個範疇的經濟概念。
現代西方經濟學之父凱恩斯在他的傳世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有一章是專論股市投資的,大意是股票市場和普通商品市場不同,投資人不是基於自身需求而是基於對他人行為的判斷參與交易的,所以是一個“空中樓閣”,投資人之間的博弈主要是一種心理行為。後來,博弈論大師摩根斯坦在他和諾伊曼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中把“空中樓閣”定理融入了諾伊曼的博弈論,明確提出了交易決定價值,即“任何資産的價值都取決於真實的或預期的實際交易”。凱恩斯關注的心理行為和博弈論大師研究的博弈行為,開創了現代行為金融學的先河,從此,投資的價值一詞有了新的經濟學界定:預期,特別是基於交易的預期。
借鑒勞動價值論和邊際效用論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説,投資品的二重性是預期和交易,所以必然具有源於人性弱點和心理行為的各種不確定性。預期的邊際是真實的交易,從預期的形成到交易的確認之間,不確定性呈遞減趨勢,就像一般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一樣。把預期-交易-不確定性遞減引進股票市場,價值投資就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基於交易的群體行為,因為預期的形成和交易的確認都是來自於他人行為。群體的預期就是市場情緒,真實的交易一定有資金推動,所以簡化為一個公式:投資價值=預期(市場情緒)+交易(資金推動)。用這個公式分析當前的中國股市,資金流動從去年1.3-1.5倍的凈流入變為今年近1.5倍的凈流出,顯然是股市發生逆轉的直接原因。
凱恩斯-摩根斯坦的投資價值概念顯然不同於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格雷厄姆的理論在實踐中顯形為巴菲特,從此巴菲特就成了價值投資的化身。巴菲特的“旗艦”——伯克夏 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是收購的,當年收購時只用幾分鐘就決策了。收購談判時,對方遲到了一會兒,進門就解釋説因為找停車位耽誤了時間。巴菲特奇怪地問:外面停車場不是有很多空位嗎?對方回答説,我找的是別人交了錢但還有剩餘時間的停車位。巴菲特當即決策了,理由是:這個連幾毛錢停車費都在意的人所管理的公司,我們還做什麼盡職調查呀!由此引出了現代投資界的致勝秘訣:第一投人,第二投人,第三還是投人!
投人是價值投資的秘訣,這是格雷厄姆-巴菲特模式。但是這個“人”是管理團隊,不是凱恩斯所説的“他人”。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在分析公司價值時也講到:現代企業的競爭是管理團隊和商業模式的競爭。也用一個簡化的公式:投資價值=管理團隊+商業模式。
兩個投資價值公式,究竟孰是孰非?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因為市場上的確存在著價值驅動和情緒驅動兩種投資風格,進而會看到現代投資業的進化:股權投資産業的崛起及其與股票投資産業的分離。格雷厄姆-巴菲特的理論代表股權投資産業的價值觀,權且稱之為經營價值論;凱恩斯-摩根斯坦的理論代表股票投資産業的價值觀,權且稱之為交易價值論。股權和股票,經營價值和交易價值,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價值分析的基礎和視角卻迥然不同。前者是管理導向的,所以強調長期,關注場外,參與管理;後者是交易導向的,所以強調短期,關注場內,創造預期。經營價值論把管理作為關鍵生産要素,引導人們發現管理的價值創造;交易價值論把交易作為關鍵市場行為,引導人們研究市場預期的合理性和不確定性。
在實體經濟的空間,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各執一端;在虛擬經濟的世界,經營價值論和交易價值論並行不悖。資本市場是虛擬經濟的主流市場,所以在虛擬經濟超越實體經濟的時代,經營者和交易者的價值觀也隨之浮出水面,成為現代資本市場的價值投資經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