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特稿

呂懿慧:臺灣3G模式無法複製到大陸

2009-04-01 16:07     來源:電腦報     編輯:張方翼

  跟大陸相比,臺灣推出3G商用服務的時間比較早,在2002年的時候,臺灣方面就正式發放3G拍照了。相對於大陸同時採用了三種3G標準,臺灣採用了WCDMA和CDMA2000兩種標準,4張牌照是WCDMA,1張是CDMA2000。

  對當年的情景我印象很深,當時都説3G對産業界是一個很大的機會,運營商和設備商都能夠從中獲利。但今天回過頭去看,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大陸業者吸取,以免走彎路。

  3G內容的滯後、過分強調價格戰而忽視服務品質都成為臺灣3G發展過程中值得反省的教訓。已經過去7年時間了,臺灣3G依然處在一個培育期,儘管用戶數量巨大,但使用量卻不高,整個産業並沒有處在一個良性迴圈的狀態,幾乎所有運營商都是虧損的。

  最近在大陸,我知道3G是個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也有很多大陸的朋友問我,大陸的3G發展能否走臺灣3G發展的路子。我給出的答案是臺灣3G模式未必適合大陸。

  臺灣和大陸的市場容量差別很大。臺灣人口有2000多萬,面積也不大。運營商在網路建設上不需要花費太高的成本,比如建3G基站,整個臺灣的覆蓋率已經達到90%以上。這樣臺灣的運營商有足夠的精力和資金用在市場推廣上,只要你到臺灣,一打開電視,絕對是鋪天蓋地的3G廣告,各個運營商的都有。

  反觀大陸,有13億人口,地域遼闊。在這樣的市場上,用戶群固然很多,但網路建設的花費也相當巨大,這部分成本怎麼來解決,會不會直接加到資費中,對大陸的3G運營商是一個考驗。

  由於地盤不大,臺灣的3G網路覆蓋非常完善,而且不存在高昂的漫遊費用,用戶無論是攜帶手機還是筆電,都可以通過3G網路輕鬆上網,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能夠吸引許多手機用戶購買3G服務。在2008年,臺灣3G用戶已經突破1000萬,在今年有望超過2G用戶數量。之所以擁有這樣快的數量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臺灣,筆電非常普及,許多手機用戶出門都要攜帶筆電。而針對這一點,臺灣的3G運營商大量提供低價3G上網卡,甚至是捆綁筆記型電腦、小筆電進行銷售,這都吸引了很多手機用戶選擇3G。

  在大陸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大陸是按照每個省份收取漫遊費用,資費相對不菲,而且要將3G網路覆蓋到每個城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何吸引大陸的手機用戶接受3G,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筆電在大陸的普及率要低一些,3G上網卡能否吸引一部分手機用戶,就成為大陸3G能否普及的關鍵。

  在3G內容上,臺灣和大陸基本上沒有可比性。因為3G用戶主要瀏覽的是網際網路,但臺灣3G一直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就是內容匱乏,這也是目前臺灣幾乎所有3G運營商都出現虧損的原因——無法從增值業務中獲得足夠大的利潤。大陸則不同,大陸的網際網路內容豐富得多,有很多出名的內容網站,這些內容商在大陸3G進程中都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臺灣和大陸之間純在很多差別,但是從臺灣3G的發展軌跡中大陸可以很多寶貴的經驗。

  這裡要特別強調價格戰,我覺得3G價格戰只會對産業造成傷害,最終對用戶造成傷害。在臺灣,幾家3G運營商的價格戰相當激烈,甚至免費送手機、送服務,但最終用戶還是不滿意,都將精力用到拼價格上了,真正的服務品質卻無人關心,所以大陸3G一定要注意這點,提供優惠的價格固然重要,但服務到位才是最關鍵的。

  不過,跟臺灣相比,大陸在3G推廣上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在大陸。我手頭的資料標明,2008年中國移動的用戶數量是4.57億戶,這個數字沒有任何一家對手能夠超過,更別説臺灣的3G運營商。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手機用戶轉成3G用戶,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我給大陸3G的建議是:

  1、一定要有足夠的內容作為支撐,否則即使用戶量上去了,也不會産生任何價值;

  2、合適的資費是重要的,但絕對不要陷入惡意的價格戰,這樣只會以降低服務品質為代價,最終損害用戶利益。

  3、加強對3G用戶的引導。相對語音服務為主的2G,3G服務要複雜得多,這對普通用戶是一個難點。(作者:呂懿慧  為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經理,長期分析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趨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