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金融危機暴露扭曲的兩岸資源配置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冠華十四日在此間一場研討會中表示,因過去長期無法實行“三通”所造成的兩岸資源配置扭曲,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充分暴露。
張冠華説,近來兩岸為應對金融危機採取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兩岸經濟將步入一個新的結構調整時期,勢必引發對兩岸經濟關係原有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
全國臺灣研究會十四日上午在北京融金國際酒店舉辦“‘大三通’與兩岸經濟社會一體化研討會”。張冠華在研討會中發表題為《“後三通”時代的兩岸經濟關係》的論文。
張冠華指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無法實行“三通”,兩岸産業間因而無法建立密切的分工合作關係。“臺商在大陸投資以加工貿易為主,形同産業‘飛地’,與大陸本地産業和市場沒有形成密切關聯,增加了臺商利用大陸內需市場轉型升級的難度。”
他説,扭曲的兩岸資源配置,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充分暴露。佔島內GDP比重達七成的服務業長期受制于無法“三通”和政治關係緊張,難以追隨製造業拓展大陸市場,發展潛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受影響;在外部需求急劇衰退情況下,臺灣依靠拉動內需、振興服務業以抵抗外部衝擊的舉措面臨諸多制約。
張冠華稱“美國高消費、高負債、零儲蓄的經濟發展模式可能無法持續”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未來兩岸經濟關係的最大挑戰。
張冠華認為,近來兩岸為應對金融危機,均採取一系列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兩岸經濟將步入一個新的結構調整時期,勢必引發對兩岸經濟關係原有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
他指出,“三通”實現,為兩岸經濟關係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基礎。首先,“大三通”意味著兩岸貨品、生産要素和人員步入正常、全方位交流時期,兩岸可按照比較優勢重新進行佈局。
其次,“大三通”將使兩岸各自擴大內需的政策更大程度上惠及雙方,兩岸貿易中以兩岸特別是以大陸為最終消費市場的一般貿易比重會上升。
第三,“大三通”加快兩岸服務業合作,有助於帶來兩岸經濟關係新的增長點,促進兩岸經濟關係的深化發展與轉型升級。
第四,“大三通”後,建立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上議事日程。
張冠華也提出,由於兩岸經濟資源重新配置,“大三通”會帶來不同群體的利益再分配;對因此産生的部分弱勢産業或群體造成的影響也應予以關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