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祥製冷”昔日風光上市 今日無奈重組
今年以來,數十家臺商極力爭取在中國上市,但是已經在A股上市的七家臺商,去年每股盈餘平均只有中國企業的四成,有些股價甚至還跌破發行上市。
五年前,“國祥製冷”作為首家臺商在上海A股風光上市,五年後,就在前不久,“國祥製冷”宣佈由另一家中資企業入主。
上市前後兩不同
內銷市場是關鍵
五年前,臺商國祥,不但是第一家獲准在A股上市的臺商,也是第一家外商。當時的國臺辦經濟局長何世忠還以國祥為例,表示中國歡迎像國祥這種誠信,踏實的臺商。五年後,原本是大陸掛牌樣板、全球三大列車空調執照商之一的國祥製冷,獲利衰退、營運出現問題,面臨被中資取而代之的命運。
時光回溯到1968年。那年,國祥在臺創立,作為臺灣之光,除長期囊括臺鐵的火車空調外,還代工製造西門子高雄捷運空調,甚至跨足軍用空調市場,替代、美國陸軍及臺灣海軍製造戰車及巡防艦空調。
到了90年代中期,臺灣廠年營收達十四億元台幣。三年後,也就是93年,國祥到浙江上虞設廠,以“王牌”的名字行銷,成為江蘇、浙江、上海的第一品牌,市佔約20%,20年營收即達到1.6億元人民幣,稅後純利為2500多萬元人民幣。
上市前,國祥的創辦人陳和貴滿懷希望,“中國的銀行貸款年利率平均在5%左右,上市後,公司可以無息取得人民幣資金,等於平白提升5%的獲利,對於毛利率平均只在10%上下的中國臺商來説,影響很大。而且,上市可以增加公司的知名度,過去一年,國祥要花5到6百萬元人民幣的廣告費也可以節省下來。”
上市後,國祥營運狀況欲開始走下坡路。自決定在大陸上市,國祥就開始擴展大陸內銷市場,主攻品牌市場,內銷比率也竄升到營收的九成。只是沒想到進軍內銷市場,卻遭逢慘烈的價格流血戰,05年開始,公司營運開始出現虧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