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低調的代工霸王
今年2月5日,50多歲的他卻宣佈將從4月1日起退居二線,將一手打造的鴻海精密交由12位總經理領導,他自己將投身預防醫學和環保事業。
代工之王
即使你沒有聽説過鴻海精密集團,至少你一定知道IBM、蘋果電腦、PS2、戴爾電腦、英特爾主機板和康柏電腦。事實上,現在全世界每5台電腦中就有一台裝有鴻海的産品。在過去的10年裏,鴻海精密集團的收入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
家境貧寒的郭臺銘15歲進入剛創校的“中國海專”。求學期間,為賺學費,他曾到橡膠廠、砂輪廠和制藥廠打工。1973年服完兵役後,郭臺銘進入復興航運上班,並利用晚上時間補習英文。一年後拿著母親給他的20萬元新台幣,一半用來結婚,一半拿來創業。
1974年,郭臺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合資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失敗後他轉向生産黑白電視機的旋鈕,公司規模不過30萬元新台幣,只有15名員工。
郭臺銘抓住了上世紀80年代電腦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機。1977年,郭臺銘從日本購買模具設備建起模具廠,陸續建立起來的電鍍部門與衝壓廠使之迅速搭上個人電腦工業起飛的航班,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
當時郭臺銘什麼都想代工,電腦主機板、電視遊戲機、連接器等以“量大、低價”搶奪市場,郭臺銘的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1982年,他又投資1600萬元新台幣進入電腦線纜裝配領域,並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還創立了自有品牌“富士康”。
鴻海堅持只做零件供應商。他敏銳地看到,全球景氣度在調整,大廠積極轉型,把製造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商成為趨勢。他的目標客戶直接鎖定的就是IBM、英特爾、康柏等國際大公司。郭臺銘説,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鴻海的訂單來之不易。為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臺銘隻身赴美,每天提著公文包賣連接器,後來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的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上世紀80年代末,郭臺銘在深圳和昆山分別設立了科技工業園。如今,“鴻海”在內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在蘇格蘭、愛爾蘭、捷克、美國休斯敦、洛杉磯等地設立了海外製造中心及遍佈全球的60余個國際分支機構。靠在內地的投資,郭臺銘得以實施“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的策略,成為全球最大的PC連接器、PC準系統的製造商。
低調的霸氣
事實上,市值已達430億美元的鴻海相當低調,因為它的主要客戶不希望自己的零件供應商風頭太勁。而身價百億美元的郭臺銘也有不接受採訪、不參加公開演説、不任意拍照的“三不”原則,只在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上露面。所以就連公司的總部,郭臺銘都避開著名的新竹工業園區,而選在不為人知的土城工業區。
賞罰分明是郭臺銘的風格。在選擇未來接班人的時候,他甚至要求手下的高級經理在各自的子公司分別獨攬專權,以證明他們的能力。他説:“在快速成長的企業,領袖應該多一點霸氣。”他給人的印象也是霸氣十足,右手腕上戴的一串念珠,是他從一處成吉思汗廟中得來的。
郭臺銘稱:“我總對員工們説,集體利益要高於個人利益。”而公司經理也往往被要求閱讀並背誦一本名為《郭臺銘語錄》的小冊子。2001年,他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成立中國共産黨黨支部,成為第一家成立黨支部的臺資企業。
郭臺銘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從不吝嗇地鉅額獎勵。近幾年每到年底鴻海員工聚餐,郭臺銘提供的獎品總值都高達數億元新台幣,頭獎高達數千萬元。
郭臺銘宣佈4月1日起他將退居二線,企業未來由12個事業群的12位總經理領導。他也強調,他仍續任董事長,退而不休的他將專心於醫療和環保事業。
郭臺銘説,未來他將分三階段退休,第一階段是退居二線,接下來進入第二階段的聯邦制,下放人事、財務、技術開發、業務、製造等五個權力,等鴻海集團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鴻海將進入第三階段。
到了第三階段,可能還有幾種做法,一是將鴻海拆成幾個集團,二是依技術切割,也許會分成模具、電子、光電等公司,或者從美、日等地徵求與鴻海規模相倣的大企業CEO為接班人,但也不排除從鴻海內部培養接班人。
他強調自己是“退而不休”,將來只負責“立言”,“立功”的角色就交給別人;郭臺銘還説,4月1日後他“只會回答是非題,不再回答選擇題”。
郭臺銘表示,海外早就將企業首席執行官(CEO)和董事長分開,4月1日起他將專心做董事長。他解釋,企業內部組織和預算約在3月定案,之後他會投身預防醫學和環保。醫療事業方面,他將與臺灣大學共同發展技術,建造量子中心,從事醫學防治,並從中低級醫療器材切入,至少要5到7年才會看到成果。 (摘自2008年2月16日《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