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大陸積極破解臺資企業“融資難”問題

2009-03-03 09:29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方翼

  新華網南京3月2日電(記者董愛波 張崇防 顧燁)在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資金鏈是否健全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在大陸的廣大臺資企業一直處在“融資難”的境地,這些企業能否順利融資渡過難關廣受關注。

  2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江蘇省蘇州市與百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等15家臺資企業舉行總額為34.6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合同集中簽約儀式。儀式後,工行代表與28家臺資企業代表舉行了銀企座談會。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魏國熊介紹説,自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來(2008年12月22日至2009年2月20日),該行已累計向數百戶臺資企業發放700多筆、合計84.55億元人民幣貸款。

  在2008年12月舉辦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期間,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決定,今後3年內將為臺資企業提供總額1300億元的融資支援。目前,各銀行正在分別採取各種措施,積極予以落實。

  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1-11月,大陸共批准臺資項目2092項,同比減少30.1%;實際使用臺資17.1億美元,同比增長3.5%。截至2008年11月底,大陸累計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77238個,臺商實際投資474.7億美元。

  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國際經濟下滑、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勞動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已有相當部分的臺資企業出現經營困難。

  在臺資企業密集的浙江嘉興市,臺資企業普遍面臨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滑等壓力。“嘉興市700余家臺資企業中,目前臨時性停産企業有2家,半停産的9家,減産的企業有15家,裁員企業有19家。”嘉興市臺辦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作為大陸吸引臺商投資最多的城市,上海目前已累計批准臺資企業超過7100家,合同臺資接近220億美元。在這裡臺商企業的境遇也不容樂觀。上海市臺辦主任楊建榮説:“總體上來看,以外銷為主的、出口型電子産品生産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主要體現在國際訂單減少了,生産能力有一定的閒置。”

  “資金斷裂是比訂單下降更可怕的事情。”談起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嘉興市臺商投資協會會長李展豪説:“目前經濟形勢不好,如果説訂單減少,企業還可以撐一段時間,但資金鏈一斷,企業就會猝死,這時企業如果能得到融資就可以喘一口氣。”

  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到了臺資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各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採取措施破解這一難題。

  去年底,上海銀行和上海市臺辦共同簽署了《支援臺資企業發展金融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該行將在今後2年內為上海地區臺資企業意向性提供總額不低於50億元的授信支援。上海銀行南京分行與南京市也簽訂了協議,將在兩年內向臺資企業提供30億元人民幣貸款。東莞市宣佈將用五個“10億元”分別設立産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和加工貿易企業融資。

  在融資過程中,臺資企業普遍存在信用不足,房産和土地無法抵押的問題,這也是融資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進行風險審核的時候,銀行與臺資企業的資訊是嚴重不對等的,銀行無法通過一兩次的考察建立對企業的信任,因此抵押是銀行迫不得已的選擇。”魏國雄説。

  針對這一問題,重慶市政府日前宣佈,市政府將成立註冊資本金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的臺資企業融資擔保公司,該市金融機構可向擔保公司按1:8比例來提供融資規模,10億資本金將可融資80億。

  無獨有偶,深圳市出臺了《深圳市信用創新再擔保體系構建方案》,由市政府出資3.6億元擔保保證金,以滿足企業信用擔保貸款需求。

  江蘇的臺資企業容成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複元説,由地方政府和臺資企業協會共同出資設立信保基金,對貸款企業進行初步審核把關,可以分散銀行放貸的風險。

  然而,在融資方面,最令臺商們翹首以待的是有望於今年上半年簽署的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

  2月19日在上海開幕的以“全球金融海嘯下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為主題的第二屆上海金融論壇上,“兩岸當儘速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成為論壇上被提及最多的話題之一。

  此次論壇上,與MOU密切相關的兩岸銀行互設分支機構問題被屢屢提及。業界人士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將大大有利於臺商擴大融資。

  臺灣經濟專家劉憶如表示,臺商在大陸貸款時,往往面臨大部分抵押品及固定資産仍在島內的困境,來自臺灣的銀行業者能更方便地提供相關的信用證明和擔保。因此可以預見,臺灣銀行業一旦“登陸”設立分支,將有助部分臺商融資脫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