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巨變三十年:開放廈門贏得臺商喝彩
今年十二月初,中國國民黨臺中市委員會組團赴廈門參訪,和臺商座談。在座臺商紛紛盛讚廈門的投資環境讓他們發展順利,參訪團團長張逸華不禁建議“我們應該把掌聲獻給廈門”,在座的臺商和參訪團成員遂用熱烈的掌聲響應這一提議。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廈門臺商協會會長曾欽照説,二十多年來,他親眼目睹了廈門的跨越式發展,而臺商也恰逢其時在廈門順利成長。
早在一九八九年成立的海滄臺商投資區,是祖國大陸最早,也是最大的臺商投資區,起初申請時規劃面積即達六十平方公里。廈門特區管委會第一任主任鄒爾均曾回憶説,當年他赴京彙報規劃時,很多人都驚訝,“要這麼大的面積”?因為廈門特區初成立時,面積不過二點五平方公里。但這個方案不但得到中央批准,還決定“不劃界限,需要一片建設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並讓廈門的臺商投資區“享受現行特區政策”。
於是,加上同年成立的杏林臺商投資區和其後成立的集美臺商投資區,祖國大陸四大臺商投資區,廈門獨佔其三。
凡此種種,充分體現了中共高層對這個“因臺而立”的特區之期待。一九八四年,鄧小平視察廈門特區時,其時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的項南即向小平提出通過在廈門建自由港促進兩岸“三通”,這一提議得到鄧小平的認真考慮。
二00六年,胡錦濤在海滄會見臺商時,更首度明確提出,“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
“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在廈門投資的信心。”當時參加會見的曾欽照如此回憶。
“三個有利於”的精神,其實一直體現于廈門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廈門享有經濟特區立法權,在祖國大陸率先推行了“臺商投資保護條例”地方性法規;還在大陸第一個成立臺商協會和臺商會館,設立臺商投訴中心、行業聯盟,維護臺商合法權益。這些努力使臺商投資在廈門實現歷史性突破。
在兩岸交流歷程中,廈門還有很多個“第一”。一九九六年,廈門開通兩岸經廈澳臺一機到底的航線,繼而又率先開展兩岸海上集裝箱試點直航。廈門亦是最先提出兩岸“小三通”“地方性航線”的建議,並於二00一年一月實現廈金歷史性直航。這些不斷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的突破之舉,亦為臺商創造出在廈門安居興業的良好環境。
到二00七年,廈門累計吸引臺資項目已達二千多個,實際利用臺資超過五十億美金。“在廈製造業臺資企業,約八成盈利,六成增資擴産,四成到內陸擴大投資。”廈門市相關人士對記者介紹。
三十年前,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還是兩岸對峙的前沿陣地;改革開放三十年後,這裡已成為臺商投資的樂土、成長的搖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