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一碗麵起死回生 魏應州:康師傅背後的隱身人

2008-09-17 09:51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張方翼

  在中國普通老百姓眼裏,康師傅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詞;但提到魏應州,卻沒幾個人能立刻把他與康師傅聯繫起來。儘管康師傅品牌的廣告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野,但這位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和他的兄弟們卻顯得默默無聞,同其他早期進入大陸投資的臺商一樣,不事張揚、為人低調。


  一碗麵起死回生

 

  在“好吃看得見”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紅遍大江南北之前,恐怕魏應州自己也沒想到,他的食品王國是從一碗速食麵開始構築的。

 

  1954年,出生於臺灣彰化的魏應州,是魏家四兄弟的老大。4歲時,父親魏德和在臺灣創立鼎新油脂加工廠,主營蓖麻油、棕櫚油等。1978年,魏德和去世後,鼎新由四兄弟接管。

  由於在臺灣島內的發展始終磕磕絆絆,20世紀80年代末期,魏家兄弟帶著1.5億新台幣到大陸試水。從1989年到1991年的3年時間,魏家在北京、濟南、秦皇島、通遼等地開辦了4家合資企業,先後嘗試過“頂好清香油”、“康萊蛋酥卷”和蓖麻油等産品。儘管産品品質出色,但當時大陸市場消費者的購買力卻不足,1.5億新台幣的本金也虧損過半。

  此時,康師傅食品王國的開國功臣——速食麵,以一個非常偶然的姿態從天而降。在康師傅公司內部,坐火車吃泡麵的故事為工作人員津津樂道。1991年,魏應州的四弟魏應行在火車上泡吃從臺灣老家帶來的速食麵,香味引來眾人旁觀,不時有人詢問哪能買到這種速食麵。“大陸這麼大,坐火車的人那麼多,速食麵的市場該有多大!”即使是後期加入康師傅的職員,也樂於繪聲繪色描述當時魏應行的興奮之情。

  但經過市場調查後,卻發現大陸市場已經有不少速食麵企業,同樣來自臺灣的統一集團也已經有了10多年經營速食麵的歷史。當然,失望之餘也有希望,當時速食麵産品兩極分化明顯,品質和價格適中的終端産品留有大片空白。於是,原來準備在天津生産餅乾的計劃改成了做速食麵。

  1992年8月21日,康師傅投資了800萬美元在天津開發區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康師傅”第一碗紅燒牛肉麵誕生,適合國人的口味加上1.98元一包的價格,使得“康師傅”幾乎一問世便成了國人心中速食麵的代名詞。1994年開始,“康師傅”相繼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等地設立生産基地,並在全國形成了一個區域化的産銷格局。

  “抓住了先機,就搶到了‘第一品牌’形象。”頂新集團高層人士李家群總結説。

  悄然擴大的康師傅王國

  “我們的對手是雀巢、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集團。”在問及康師傅的市場佈局時,頂新集團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道忠曾經如此定位。不知不覺中,康師傅已經不再是用一碗紅燒牛肉麵就可以概括的了,而是悄然升級為頂新國際集團。自1992年“康師傅”進軍方便食品以來,1995年開始在天津開發區生産糕餅,1996年又開始在杭州生産飲料。

  康師傅的版圖究竟有多大?細細數來,恐怕讓人大吃一驚。

  目前,頂新國際集團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塊:負責飲品事業的頂津、負責糕餅事業的頂圓、負責方便食品事業的頂益。一位康師傅職員笑稱,為了分清越來越大的集團構架,只好這樣聯想:“餅乾大部分都是圓的,所以我們生産餅乾的部分叫頂圓。”

  但這三部分遠遠不是康師傅的全部。1996年,頂新國際集團購並德克士,開始涉足餐飲連鎖行業,“德克士”西餐、“有樂和食”拉麵皆被其納入旗下;1997年,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現在仍持有10%的股權;1998年,購並在臺灣有50年曆史的第二大食品集團味全,並在上海成立冷藏事業部,正式進軍乳業;2004年,又與日本朝日啤酒株式會社及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結成戰略聯盟。

  或者這些還不夠直觀,那麼漫步在上海街頭,口渴時可以去與康師傅結盟的全家便利店買瓶康師傅冰紅茶;走在陸家嘴金融區,還可以去康師傅私房牛肉麵館吃一碗不再是速食麵的牛肉麵。隨處可見的康師傅品牌産品幾乎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8年7月,魏應州對媒體表示,除了計劃今年底動土興建上海集團總部外,還有可能在臺灣興建總部大樓,初步規劃投資金額為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0億元。未來,康師傅將聚焦消費性産品、流通及資産三大産業。其中,未來頂新集團開發的房産將只租不賣,一方面為手上充足的現金找到投資出路,一方面看好中國房産未來長期增值潛力。

  當然,康師傅版圖的擴大並不代表魏應州將要走上迅速擴張之路。相反,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康師傅都將維持保守的投資策略,短期將著重企業管理及人才培訓上,追求獲利重於擴大企業版圖。

  從大陸紅回臺灣

  2002年底,“康師傅”返臺生産及銷售,被島內媒體譽為“衣錦還鄉”、“從大陸紅回臺灣”。

  而在此之前,康師傅也曾在臺灣有過大動作,卻遠沒如今的風光。1998年4月,頂新集團以每股70元新台幣的價格並購了臺灣第二大食品集團味全公司,獲得經營管理權。1999年,頂新集團再度增持味全股份。然而,味全股價從70余元新台幣一直狂跌至4.55元新台幣,引發了康師傅的財務危機。業務拓展過快以及對固定資産投資的增加,使得康師傅的現金流開始週轉不靈,財務報表亮出紅燈,股價的暴跌使財政狀態進一步惡化。迫於無奈,魏家兄弟只能決定出售康師傅持股權以獲得救急資金。同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同意以高於股價的價格,用1.4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康師傅33.1889%股權,魏家兄弟依然享有經營管理權。

  這段經歷直接導致了魏應州此後十年“cash on hand”的審慎態度,衍生出他的並購“三不買”政策:“不是100%不要買”、“走下坡的企業不能買”、“即使有錢,本身沒有管理能力的也不能買”;也讓他更重視嚴密的前期市場調研、銷售渠道的精耕細作。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負責市場的一位職員認為:“老闆清楚全國各地的狀況,如果我們説的不對,他馬上就會聽出來,説你亂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