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精彩推薦

王克璋 我們這一代臺灣人

2008-03-12 10:21     來源:中國臺商     編輯:張方翼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父親常常這樣講。

  “父親的意思就是説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多勞多得,我們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年輕時,王克璋在臺灣人造纖維公會任理事,當時是臺灣的第二大公會,會裏的許多奮發努力的同齡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實證明,當年的無名小卒,後來都成了各業非常有名的大佬。

  “大家都是十分努力和內斂,即便當時狀況不夠好,社會大背景蕭條,但都非常樂觀的相信未來,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所以即使今天他們已功成名就,成為非常知名的企業掌門人後,依然努力內斂。而不像現在的社會風氣,嚮往一夜暴富,暴富了之後再吹擂炫耀。”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數年來欲買舟前往,未能成。貧者卻一瓶一缽足矣,次年自南海還。

  “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是取得成就的關鍵,不論是做事業、做慈善,做人都是這樣,不要給自己任何藉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回首往事,王克璋的許多感悟都在這句話裏得到總結。

  這些年身處異鄉,他常常回想起同學過往的情誼,想起初入社會時,面對富家子弟的炫耀,同學一句“這錢是不是他自己賺來的!”表現出的志氣,想起服兵役落寞時,那個拍拍自己肩膀,道一句“王排長,要相信出去後還是個高個子”的鼓勵。

  有時難免心氣高漲,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你説,會不會發生什麼事後,他們才曉得,哦,原來那個王克璋在濟南啊!”説完,自己也覺得好笑。

  王克璋年輕時在臺灣工技院有18個同學,現在有4人在臺灣工研院,畢業後大家走的路不一樣,有人專注研究,有人專注産業上。他們其中不乏做人造骨骼、人造皮膚非常好的專家,也不乏賺錢賺得缽滿盆溢者。

  而他依然堅持守望,依然穿工作服、吃食堂、從早到黑泡在車間裏。甚至沒有想過改行,或是開發其他更賺錢的項目,例如目前炙手可熱的房産等。

  “房産是只要小學水準,能和白癡區別開來就能從事的行業。”他嗤之以鼻。

  這個生意人,考慮更多的卻是:“如何盡力從社會福利事業開始做起,如何看待社會資源的均衡,要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他像個文化人一樣思考。

  “只要努力,我們就能常常捫心自問,你比去年的生活更好了嗎?或者比3年前的生活更好了嗎?我想都是非常肯定的答案。這樣我們自己覺得也心安。”

  王克璋的廠裏有300多個員工,他説這是300多個家庭,也是他必須非常審慎,非常穩定發展這個企業的動力。

  “千萬別説我是什麼企業家,我是濫竽充數的。”他笑著拒絕。

  而在他身上,我們卻分明看到了臺灣那一代年輕人的縮影:勤懇、務實、低調、內斂。

 

王克璋小檔案

1957年出生於臺北市

1983年在臺灣瑞毓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銷售工程師

1987年擔任臺灣聚隆纖維股份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

1992年來到大陸投資,擔任濟南聚大纖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2000年創辦濟南大自然化學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自1998年始,連任3屆濟南臺協會會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