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璋 我們這一代臺灣人
“我是一個悲情主義者,但又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王克璋這樣總結。這看似矛盾的兩句話,其實是與他同時期很多臺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與當時那個落寞凋敝的時代大背景有關。
王克璋祖籍河北保定,父親是去臺灣的老兵,抗戰時期去了四川的內江,母親帶著哥哥來到北平,經過洛陽、開封,跨越了6個省,去內江找尋父親,後來又雙雙輾轉到重慶,繼而到南京,最後坐機帆船到了臺灣。這期間經歷了太多的艱難坎坷,父親到臺灣的時候,也不過30多歲。
而那個時候,臺灣整個外省人部隊和公務員大約300余萬人,許許多多的家庭離開家園、離開父母親人,整個社會瀰漫的都是離別悲觀的氣氛,這是大陸人所沒法體會的。“我們童年的物質生活,無法和當地富裕家庭的同學相比,和本省從醫、從商的家庭,包括那些舊官僚子弟受到的待遇,更不堪比擬。但我們被教導,要有志氣,一切靠自己。”
300萬人的輾轉遷徙,來到臺灣後,一切重新開始,很多人都和王克璋的父母一樣,人生經歷非常艱辛。王克璋那一代的年輕人,在兒時便常常聽大人們追述從前,從小在這種大環境感染下,或多或少領會到這種悲涼悲壯的氣氛熏陶。
“跟現在的臺灣孩子不一樣,他們現在對大陸的感觸較模糊,不在乎過往歷史,而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包括我們的父輩都是非常連貫、非常地道的中國人。繼承著中國人勤勞善良、克勤克儉、任勞任怨的傳統情結,所以一方面是悲情主義者,一方面是社會實踐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