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婚禮禮金 算不清的人情賬

2011-11-28 07:03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王思羽

  11月11日,在濰坊一家培訓學校上班的陳琳琳終於和男友結束了5年的愛情長跑,當上了企盼已久的美麗新娘。在雙方父母的精心操辦下,陳琳琳的婚禮堪稱完美。

  可是幸福新娘陳琳琳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紅包收了不少,可是總覺得彆扭。我感覺自己只是這場婚禮的一個道具,紅包才是主角。”

  與陳琳琳的感受一樣,記者採訪中發現,“婚禮禮金”已經變成了一隻無形的手,左右著婚禮的方方面面——它似乎真的成了婚禮的主角。

  逃不掉的人情往來

  秦秦和老公薛明自認為是新時代的青年,參加了十幾個閨蜜和哥們的婚禮後,秦秦和薛明商量著,婚禮不想落入俗套,大操大辦的,也不知道在娛樂誰,何況一個家在昌樂,一個家在壽光。兩人本想旅行結婚,順便把蜜月也度了,經濟又實惠。可是雙方父母死活也不答應,非要出錢,給他們辦一個隆重的婚禮。

  秦秦至今還記得婆婆説的話,“我眼看要退休了,正愁著這些年的人情賬怎麼辦,你們倆現在結婚啊,正是時候。一定得辦!”

  一邊説著,婆婆還熟練地打開了臥室的床頭櫃,從裏面翻出一個已經褪了色的小本子,這個本子看起來和秦秦年齡差不多,上面一筆筆人情往來開銷清清楚楚,從1982年公公婆婆結婚時候記起,快三十年了:結婚時誰誰送了個被面,明明出生時誰送了籃雞蛋;誰結婚時自己送了五十元錢禮金……

  婆婆是個生活的“有心人”,三十年人情往來的大小開支,快要記滿了這個本子,從最初往來的床單被罩臉盆,到後來十元百元的禮金,一筆筆清清楚楚。婆婆拉著秦秦的手,一筆一筆地推算了半天,最後算出了個賬——大概還有四萬多元的禮金沒有收回來。

  婆婆很是語重心長地對秦秦説,“你們也別嫌我啰嗦,這四萬多元不算個小數,現在不辦事兒(婚禮),下次就得等孩子出生了,還不一定收得回來。”

  秦秦媽推出來的賬和婆婆差不多,也有三四萬元被“欠”下的。對於兩方老人的話,秦秦雖然不願意聽,但她能理解老人們的苦心,何況加起來七八萬元的賬也不少。

  婚禮最終還是免不了俗套地如期舉行了,而且連辦了三場——昌樂、壽光和濰坊各一場。 

  如婆婆和媽媽所願,婚禮的禮金“連本帶利”地收回來了,看著兩位老人滿足的笑容,秦秦和薛明卻只有無奈,除了“俗套”的儀式現場,對於那三場豪華婚禮,他們的記憶幾乎都停留在機械地向數不清的賓客敬酒、喝酒上,很多面孔兩人在記憶裏搜尋許久也找不出來。

  收禮金就像辦貸款

  像陳琳琳和秦秦那樣因為紅包而“彆扭”的新人不在少數。不僅僅因為自己變成了“收紅包道具”而鬱悶,也為了將來如何“還賬”而苦惱。拿陳琳琳的話説,這就是貸款消費。

  婚禮的禮金,婆婆都交給了陳琳琳,辦完婚禮,陳琳琳和老公在家裏數錢,有種“一夜暴富”的感覺。“除掉婚禮上的花銷,我倆凈賺四萬多塊。”可是還沒來得及高興,在雙方家長的“告誡”下,兩人仔細算了個賬才發現,這筆錢可不能亂花。

  陳琳琳給記者翻出了自己婚禮的“賬本”,記者發現,其中大約35%的禮金是家裏的親戚、長輩、雙方父母的朋友所贈,有些屬於“還賬”性質,不需要自己去還;大約20%是由一些已婚的同事朋友所贈,這一部分也屬於“應收款”;而還有45%的禮金,是那幫還沒結婚的朋友同學同事送的,人家以後結婚、生子、升遷時是要逐一奉還的,而且到時候可能送的金額還會相應增加。

  小兩口算完發現,如果現在一口氣把禮金花光了,無異於“貸款消費”。陳琳琳説,雖然自己和老公的月工資加起來有七千多塊,但每月要還2000元的住房貸款,還要考慮將來孩子出生後的一系列花銷,加上不斷上漲的物價和“紅包”價格,現在把禮金花了,以後恐怕都要還不起。

  陳琳琳擔心的不無道理。就像秦秦婆婆賬本上記的那樣,隨著婚禮開銷的不斷攀升,禮金也隨之水漲船高:上世紀80年代結婚送出的禮金平均為5-10元,主要是單位同事“湊份子”買枕巾、暖壺這樣的普通生活用品;而2000年以後,結婚禮金的平均支出為200-500元(有些甚至達到上千、上萬元)。粗略一算,從數字上看,30年間禮金的費用至少漲了20倍。

  就這樣還了送,送了還,伴著上漲的物價,紅包也在不斷加重份量。現在,收紅包、接受別人的祝福已經成為了新人們的負擔。

  請柬還是罰單?

  既然收禮金的新婚夫婦收得心驚膽戰,那麼前去賀喜的送禮者又是怎樣的呢? 

  喜宴?現在,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小李最怕聽到的就是這兩個字。十二月成了婚禮的又一個“旺季”,他已經連續收到了三張請柬,每一份都“不去不行”,眼看就變成了喝喜酒的專業戶。“12月11日大學同學結婚,12日部門主任結婚,13日高中好友結婚”。三個婚宴,即使人不去,份子錢也得到。  

  交談中,小李道出了心中的些許無奈。大家平日關係都挺好的,如果你不去也不拿錢,其他同學同事去了,大家將來坐到一塊聊起來,臉面上也過不去;而領導可是直接上司,關乎自己的工作前途,人不去錢也得必須到;至於好友則更不必説了。

  一到結婚旺季,為繳納“紅色罰單”發愁的人不在少數,且不説收了單子得小小破財吧,這禮該送多少、以什麼形式來送,都值得斟酌。大家都在擔心自己的禮金是否送到位了沒有:到位了,大家皆大歡喜;不到位,反倒成了這場喜事中的憾事。

  換句話説,禮金已經從表達同事朋友情誼的象徵發展到了衡量人際關係好壞的標準,就像小李所感慨的那樣“結婚送禮金,同事、親戚、朋友,一個都不能少。”特別是每逢像“五一”、“十一”這樣的結婚高峰期前後,有甚者當月80%以上的支出全部用於送禮,甚至有30%的受訪者當月全部收入用於禮金支出。 

  仔細想想,這禮金送了還,還了送,來來往往的不還是自己腰包裏的錢,又何苦把自己弄得那麼累呢?“紅包”本就是婚禮的配角,充其量就算個“溝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附屬工具,婚禮的主角永遠是新郎與新娘。希望“鬧心”紅包變得不再鬧心。(本報記者 于瀟瀟 李濤)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