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人造肉餅”有望明年問世

2011-11-14 08:02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王思羽

荷蘭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在大學實驗室內展示人造肉的樣本。

  荷蘭研究人員有望在明年製造出全球第一個“人造肉餅”。研究人員稱人造肉有助人類解決目前肉類生産帶來的環境問題。

  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説,全球第一個人造肉餅有望于明年8月或9月問世。研究人員説,人造肉有助人類在解決饑餓問題同時保護水源、土地和能源。

  “餵養”幹細胞成肉條

  不過,這個肉餅只為證明“人造肉”這一概念可行,不意味著大規模生産人造肉條件成熟。

  波斯特解釋,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首個人造肉餅的造價高達25萬歐元(約合34.5萬美元)。

  人造肉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讓它不斷“長大”。當前,波斯特已經造出多條“肉條”,每條長約2.5釐米,寬不到1釐米,薄得近乎透明。他説,把大約3000條這樣的肉條堆在一起,就可以製作全球第一個人造肉餅。

  色如扇貝,味道欠佳

  波斯特説,他沒有嘗過人造肉,但從其他人的反饋來看,這種肉並不美味。不久前,一名俄羅斯電視臺記者到他的實驗室採訪,親口嘗了一條人造肉。這名記者坦言,肉條沒有給自己留下什麼印象。人造肉沒有血管,看起來不像真肉,更像扇貝。波斯特説,他會給人造肉加上適量脂肪以及人造血管,讓它變得顏色更鮮艷,無論從外形還是口感上都與真肉更接近。

  波斯特希望有一天,研究人員能讓人造肉變得更健康,比如添加更多不飽和脂肪以及各種營養素。“我的想法是,既然我們能在實驗室中製造出肉,就能讓它有多種變化,最終變成更健康的肉,”他説。

  謀求肉類生産新方法

  瑞典林科平斯大學生物倫理學專家斯特蘭韋林是人造肉的忠實擁躉。

  他説,為增加利潤,不少家畜養殖場給牲畜大量喂食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這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隱患。另外,常規肉類生産效率低下。牲畜每吃掉100公斤植物蛋白,才能長出15公斤肉。

  這些意味著,要想養活地球上不斷增長的人口,人類必須找到肉類生産的新方法。“當然,你可以少吃肉,甚至改吃素,”韋林説,“但這並非大趨勢。有了人造肉,人們就可以既吃肉,又不會造成太大損害。”

  “當前的肉類生産不可持續,”波斯特説,“無論是從社會生態學角度還是從量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現在,我們必須找到答案。”

  相關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四十年間,全球肉類生産量增長了3倍,而在過去十年間,其增長幅度也達到了20%。2009年,全球每人平均肉類年消費量為41.3公斤,而2010年的數字則為41.9公斤。發展中國家居民肉類每人平均年消費量為32公斤,而發達工業國家則高達80公斤。

  到2030年,全球肉産量將從1997年到1999年的2.18億噸增長到3.76億噸,但這仍無法滿足需求。近十年來,全球肉類生産和消費正飛速增長,給全球環境、大眾健康以及經濟都帶來了顯著影響。(綜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