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各地臺商

臺商們暢談在廈十多年:早把自己當集美人了

2007-12-12 11:21     來源:廈門晚報     編輯:張方翼

  “我來集美15年了,我是真把自己當這裡人。”臺商賴怡仰感言,他很高興地看到廈門這些年來有這麼好這麼快的發展。

    “我們董事長當年來廈門投資時,廈門7層以上的高樓還很少,現在是今非昔比。”廈門廣懋國際有限公司的吳升澤説。

    ……

    昨日,集美區各界與臺商們歡聚座談。臺商們撫今追昔,暢談這10多年來所感、所思、所得、所惑。

■ 臺商張正煥暢談感受。

    這裡的水喝多了

    也就成了這裡的人了

    與會臺商更願意用“家”來形容臺商投資區。

    廈門永大橡塑五金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文博説,他36歲到杏林,今年已53歲了。17年過去,他早已把自己當作集美人,遺憾的是在集美一直沒有一個專門的臺商生活區,他很希望集美今後能有一個讓臺商們真正落地歸根的地方。

    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秀雄也表示,杏林不僅是他事業成功的福地,還是他倍感親切的家。他笑著説,當年來杏林時,就感覺這裡的生活氣息和文化風俗與臺灣幾乎相同,“現在這裡的水喝多了,也就成了這裡的人了”。

    廈門新凱復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沈輝雄説,2006年,公司準備在大陸增資,但在具體投資地點的選擇上,公司董事會出現了嚴重分歧。這時,他以“天時、地利、人和”向董事會闡述了在集美這個“家”繼續增資的優勢和可行性。董事會被沈輝雄精彩的發言折服了,基本支援了他的觀點。明年,新凱復材的新擴廠房就要投産了,沈輝雄説,事實證明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他也很高興臺商投資區這個“家”越來越“人丁興旺”。

    當時四處是山丘和農田

    在跟農民租的房子裏辦公

    18年前,陳秀雄在杏林建廠時,四處是小山丘和農田,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那時辦公的地方是跟農民租的房子,都是瓦房,沒有窗戶,水電也沒有。而現在,這一切早已成為歷史,杏林臺商投資區裏已經崛起陳秀雄的“輪胎王國”。

    廈門福太洋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仁忠説,從1990年來到杏林,17年來,僅在杏林他們便成立了4家公司6個廠,加上廈門島內的就有11家公司12個廠了。“這就是我們對廈門、對集美(杏林)臺商投資區充滿信心的最好例證。”周仁忠説,與臺商投資區一起成長,讓他見證了臺商投資區日益繁榮、廈門蒸蒸日上的局面。

    蘇文博説,1990年踏進廈門時腳底還有一些發軟,不知道投資前景如何,也擔心走進廈門後還能不能再走出去。經過這些年,他對這片土地的未來更有信心。

    産業面臨轉型

    臺商希望政府繼續當好家長

    10多年來,臺商們見證了臺商投資區的滄桑巨變,政府的扶持也讓他們心存感激。傑宏(廈門)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政郎説,這些年來,他最深的體會就是集美區委、區政府像臺資企業的大家長,一路扶持著它們長大成人,有的長高了,有的長壯了。

    然而,由於設立臺商投資區之初,準入門檻比較低,有些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水準型的“兩高一低”企業。隨著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推進,臺商投資區的企業面臨轉型。

    “‘兩高一低’傳統産業即將淡出舞臺,高新技術企業將成為主導。”飛鵬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文遠表示,形勢變了,現在臺資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如從前。因此,一定要努力轉型,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他也希望,政府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援和指導。

    “誰也不希望自己拉扯大的‘孩子’出走吧?我們希望集美區還能夠像家長一樣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條件,讓多年來共同打拼的臺資企業都能留下來繼續奮鬥。”許政郎也希望,臺商們能夠在以往榮譽的基礎上一起實現新的跨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