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七月正值盛夏,時下正是大中小學校的暑期階段。學生們暫時告別學校生活,有人去參加暑期夏令營,有人參加各種培訓班,有人隨著家人出去旅遊,然而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大都生活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沒有父母陪,也沒有更多的業餘活動,多為年邁的老人來撫養。
據調查,2010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5800萬人。其中,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其餘的為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兒童80%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造成兒童留守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大量的剩餘,促使人們為了改變生存狀況,而常年外出務工。最初多為夫妻一方外出,慢慢發展為“拖家帶口”外出務工,因經濟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無奈只能將孩子留守。父母外出打工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親情饑渴”是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此而引發的問題是極其嚴重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表現出自閉孤僻、情感冷漠、自卑懦弱、缺乏愛心、不善交流,還有的脾氣暴躁、行為乖張,衝動不計後果。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慘劇數不勝數,而這些似乎並沒有引發人們的反思和行動,我國的留守兒童數量仍在增加。
據了解,留守兒童的德智體美等綜合發展較同齡孩子都有著明顯的差距,而全面發展的孩子更是少得可憐。教育是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相結合起來的過程,而對於留守兒童來説,在這方面,學校與家庭的聯繫是“真空”的,而很多監護人同時作為“留守老人”對於兒童的監管如同“隔靴搔癢”,在思想觀念以及文化背景差異影響下,隔代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學校的大環境中,留守兒童更容易因父母的脫離而産生自卑感。由此的連鎖反應是不堪設想的。
誠然,父母外出打工是迫於生計,然而外出總歸不是長久辦法,即便帶著孩子在身邊,然而“獨在異鄉為異客”,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穩定的環境,在外奔波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安全感,導致孩子性格的多疑、浮躁。與其遠離家鄉不如返鄉創業,一方面解決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有了穩定了工作。可謂兩全其美。
當然,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創業存在一定的現實障礙,資金、保障等問題是難點,此外創業必定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相關組織部門針對當地文化、風情、經濟等現狀給予一些創業諮詢解答,或者組織相關的公益創業講座鼓勵廣大人們參與其中,為自主創業作必要的知識、技能儲備。萬事開頭難,相信只要開始了,就是進步。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而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對於未來的綜合發展都有很大的決定作用,因此,保障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而僅靠人們的醒悟是不夠的,真正行動起來還是需要國家給予一定的扶持,比如創業資金,創業風險保障等方面,來保證外出民工的順利返鄉。(台灣網網友 張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