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配置就該多些“民生向度”

時間:2013-04-11 14:19   來源:燕趙晚報

  4月9日,住建部發佈《關於做好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適當上調收入線標準,有序擴大住房保障覆蓋範圍。今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明確外來務工人員申請住房保障的條件。(4月10日《新京報》)

  保障房向外來工開放,對農民工來説無疑是好消息。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提出,年內地級以上城市要明確外來工申請保障房的條件,這也被認為是今年保障房工作的亮點。長期以來,跟戶籍掛鉤已然成了保障房分配的通則。儘管隨著堅冰的撬動,將外來工納入住房保障範疇已成大趨勢,可目前各地尺度也僅限于開放公租房,但公租房租金不便宜,申請門檻又高,其覆蓋面有限。

  而今,住建部要求保障房向外來工有條件地敞開大門,並明確了時間表,這契合了關乎分配公平的底層訴求。雖説只是框架性規劃,條件尚未出爐,但至少給了公眾心理預期,也表明瞭循序推進改革的決心。

  保障房覆蓋面擴容,向外來工開放,既攸關民生福祉,又事關經濟全局。在當下,保障房問題動輒被聚焦,不僅是因“供應不足”與“入住率低,存在閒置”的矛盾,還在於其分配公平。目前外來工主要依靠工地、棚戶區、農戶出租房等解決居住問題,如何實現保障房物盡其用,改善外來工居住環境,尤為重要。

  將外來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也是城鎮化加速的需要。保障房作為安居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房地産結構調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在分配製度上的“風吹草動”,也能帶動公共服務、城市經濟全局性的變化。當依附在保障房分配上的戶籍歧視被剝離,外來人口融入城市也就失去了一道路障。在經濟轉型的宏觀語境下,保障房在分配製度上突破掣肘,在刺激消費、倒逼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將發揮正面影響力,為新型城鎮化鋪路。

  當然,在戶籍沉疴未去、土地資源緊張的背景下,保障房向外來工開放,難免有個梯度漸進的過程。在政策規定中“符合條件”的措辭,就意指它並非全面放開,這道門檻,取決於多重因素:保障房這塊“蛋糕”如何做大,環境可承載力等。在安徽等地已出臺了保障房向外來工有條件開放的規定。從這些地方的經驗看,所謂條件主要是指在當地穩定就業、社保級別達到要求等。這種門檻是否定得恰到好處,關乎外來工的切身權益。

  城鎮保障房對外來工開放,有利於為城鎮化提供內生動力,也能體現對外來人口的關懷,提升惠民含量。這種民生向度,也應是制度改革的立足點。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