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應提防肆無忌憚的“科學化”

時間:2011-06-01 13: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歐洲多國發現了“毒黃瓜”,德國就有千人被感染,十幾人死亡。

    吃黃瓜致死,這類似于“喝水塞牙”,但比“喝水塞牙”嚴重得多。報道中,“毒黃瓜”被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導致食用者出現溶血性尿毒綜合徵。

    客觀上説,“毒黃瓜”的致害作用,依賴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在那裏,蔬菜往往製作成沙拉生食。這樣説,不是為吃熟食的飲食文化叫好,而是看到特定的飲食習慣,可能成為食物毒害攻擊的渠道。推廣而言,特殊的食材種類、烹飪習慣、飲食文化、聚餐方式,或者某一種群的基因特徵等等,或許都可以成為有毒食物的攻擊縫隙。

    這裡,“攻擊”是一種廣義的定義,不特指敵意的行為,也可以是毒害物作用的自然機理。因失誤導致的食物污染,或者人為製造的“生物武器”,攻擊生命的途徑一致,而且攻擊可以如“毒黃瓜”這樣即時出現後果,也可以像不良飲食習慣一樣長期造成個人或種族的體質或遺傳損害。

    像“毒黃瓜”這樣的事件,即使剔除人為的可能,失誤也足以令人深思。眾所週知,歐盟國家有最高水準的食品安全體系,而不能有效應對“毒黃瓜”的突襲,就像日本有最高水準的地震減災體系,卻不足以應對仙臺地震的嚴重後果。這是令人震動的一面。

    今天人類有太多的改變生物性狀的研究,雖稱成果安全可控才會釋放到自然界、進入人類生活,但如果有萬一的失誤,人類是否有辦法應對後果?短期的無害性是否足以證明長期的無害性?如果長期的有害性後果出現,又是否有挽回的能力?在深度介入生命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之後,人類走上進步的階梯,或者走向毀滅的不歸路,也可能在於一隙之間。

    這兩天還有一個新聞,是臺灣食品的塑化劑問題。報道稱有不法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添加塑化劑,取代精製棕櫚油,食用者重則致癌,輕則造成雄性雌化現象。

    問題的嚴重性,顯然不是個別廠商不法可以解釋的。事件中的牽連廠商超過200家,所有知名食品企業幾無倖免;受污染産品超過500項,以致官方下發最後通牒,要求所有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等五大類食品明示不含塑化劑,否則須一律下架回收。

    這顯然是一起人為事件。不法廠商生産有毒起雲劑,銷售給食品企業。而食品企業與監管方顯然都難以預想根本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塑化劑會被用來取代棕櫚油,故而難以防範。這也顯示,在現代商業條件下,一種“慢性殘害”的攻擊行為是多麼容易得手。而整個食品工業與食品消費對“質感”和“口感”的追逐,也是一個攻擊的縫隙。

    今天的食品工業與食品消費者,已經達成一種“口感”的協議。人人都知道食品工業的原料已經不是自然生長的産物,作物是“高産品種”,“口感”與“質感”可以化學合成,而且必須化學合成,而人們樂此不疲地享受化學合成的新鮮感和刺激性的味道。

    即使我們吃到完全合格的食物,每盤菜裏包含的化學添加劑估計都會有十幾種,蔬菜、水果和肉魚的生長過程、貯運過程,都已“科學化”了。菜肴的製作過程中,更加離不開食品添加劑。

    一定程度上,食品安全問題,乃至生物前景問題,已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嚴重危機。科技發展,利潤競爭,科技與商業的合一,控制市場的需要,深度干預生命過程的成就感,總體上將增進人類作為生物種類的安全,還是惡化人類這一生物種類的命運,誰知道呢?(劉洪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