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女子“因救人被狗咬傷”事件反轉後,仍在不斷發酵,在受傷女子男友張宏宇承認編造了“救人”情節後,其找媒體進行包裝策劃的過程也浮出了水面。23日,安徽利辛縣對外通告,當事人張宏宇已因涉嫌詐騙罪被刑拘,利辛警方正在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同時捐款賬號也被登出。
所謂的救人竟是騙捐,而且數額多達80余萬元,無疑給社會各界愛心捐贈人士帶來一次不小的打擊。而且,通過此次事件,網路募捐渠道的威力可見一斑。
“網際網路+慈善”的模式正在我國慈善領域異軍突起。從過往經驗來看,如果網路便利被人濫用,可能讓此種形式陷入尷尬境地:網路作為虛擬空間,愛心人士對救助對象的了解往往只能聽其一面之詞,缺少必要的考證,有上當受騙的風險。而部分受捐助者,利用網路環境作秀,其悲情索捐的形式已經超過了募捐的本意。
筆者認為,讓網路募捐得到良性發展應當從三方面入手:首先,相關網站或監管部門應加強項目發起的資質審核,幫助網友在前期實現網路募捐行為的真偽鑒定,從源頭上規避救助雙方資訊不對等的弊端。
其次,應由社會第三方機構加強對網路捐贈的善款流向追蹤。動態的後續監管能夠讓救助幫扶對象精準化、也讓善款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如此,能避免後續因資金使用不透明帶來的捐助雙方不必要的糾紛,也有利於網路募捐儘快走出“信任危機”。
另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慈善環境,從法治角度解決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資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監管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強化捐贈人知情監督等權益保障,依法處罰詐捐騙捐等不法行為,可防止濫用民間善意,保護公眾慈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