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草人”到“行動者”

時間:2013-03-28 14:59   來源:人民日報

  漫步鄉間小路,常常會看到佇立於稻浪麥濤中的“稻草人”。微風倏至,“稻草人”持扇隨風搖曳,然而,未曾移動半步,自然無力阻止飛禽走獸蠶食莊稼。“稻草人”的悲劇在於,缺少實際行動和努力,什麼也改變不了。

  “稻草人”所隱喻的,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態,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極態度。其典型表現是,一事當前,或是反射式地批評政府,或是習慣性地質疑體制,或是簡單化地抱怨社會。總之,社會發展的潮流,似乎獨與自己無關,至於如何解決問題,更是與己絕緣。

  做“稻草人”那樣的“消極公民”,不用思考、無需擔責,樂得逍遙自在,卻與時代要求格格不入。越來越多的公共議題,需要大家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尤其是近期受到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尤需每個人的擔當。

  面對驟然而至的莽莽霧霾,批評環保舉措者有之,反思發展觀念者有之,討伐相關企業惡意排放者亦有之。這些集體思考能夠促使政府部門強化責任,敦促企業改進生産。但如果僅止於此,則是心智上的偷懶、行動上的冷漠,有多少人進一步把反思對準自己:我能夠為治理霧霾和保護環境做些什麼?

  環境問題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沒有公民參與,很難實現善治。如果每個人都充當“稻草人”,無動於衷、冷眼旁觀,寄望于他人行動,那還有誰會為環境問題積極奔走?還有政府呢,很多人也許會在心裏嘀咕。的確,政府部門責無旁貸,但政府不是萬能的,更不是無限的,政府也會存在力有不逮的留白處,這就需要更多“積極公民”發揮個體力量,與政府部門形成互補和協同。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與其鞭撻黑暗,不如點亮蠟燭;與其牢騷滿腹,不如付諸建設性行動。不要在吸塵時才想到綠色出行,從我做起多用公共交通,汽車尾氣就會少一個排放出口。不要以為空氣污染、水污染與我無責,如果人人都是監督員,調查、取證、揭發,無良企業縱有通天本領,又如何瞞過群眾的火眼金睛,偷偷排污?從“稻草人”到“行動者”,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邁向美麗中國的一大步。

  從發達國家治理污染的經驗來看,公民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上世紀50年代,英國曾經歷讓數千人喪生的嚴重霧霾事件,從此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治理行動,公民力量一直是政府如影隨形的合作者。倫敦前副市長羅思義曾寫道,這種矯正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政策以及公眾的支援。美麗中國,何嘗不需要更多行動者?

  從這個意義上説,霧霾實際上是一堂最好的公民課,它完成了公民責任和公民精神的啟蒙,正如李克強同志所指出的,“需要樹立全民意識,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治理”。當13億人同時拿起彩筆,廓清污穢、描繪未來,美麗中國還會遙遠嗎?(李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