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躍入眼簾的中華美德》,通過回顧在臺北生活中感受到的中華美德,作者認為:一個城市的繁華也許靠幾百、幾千個耀眼的“硬體”就能夠支撐,但一個城市的文明,卻需要每一位市民用千萬個“我為人人”的“軟體”才能夠發光。
文章摘錄如下:
我生長在大陸風起雲湧學習雷鋒精神的年代,在孩童時期的生活裏一直沐浴著尊老愛幼的陽光,聆聽著助人為樂的故事,當時,自己感到生長在這樣的禮儀之邦是多麼幸運啊!但數十年過去後,除了大災之後還能看見大愛的壯舉,偶爾還能聽到人間真愛的感人故事外,日常生活中體現人間真情的互相禮讓、先人後己的中華美德在我的記憶中開始逐漸模糊,即使有人倡議“從我做起”,但在“我行我素”的現實社會裏卻顯得那麼微弱、那麼無力。
自我要求自動行
2010年11月6日,在上海世博會成功落幕後不久,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以下稱“花博會”)又撩開她神秘的面紗。由於工作關係,我被單位安排到花博會負責上海展園──海韻園的有關事務。在這90天裏,讓我在寶島的土地上再次見到久別的東方美德。
在臺灣經常可以看到排隊,且絕對稱得上是依序排隊。在捷運站,車上到站的人沒有下完前,站臺上排隊的人絕不會上車,如果有一些人擠不上這趟車,依然會在指定區域有序排隊等待下一班車;在多條線路公交車同時停靠的車站,無論來了哪一路車,隊伍中要上該線路車的乘客會從右邊依序上車,而其他非乘坐此線路車的乘客所排的一路縱隊則有序前移,隊伍還是那麼井然;在花博會的售票處幾乎沒有管理人員,但數百米的隊伍沒有插隊、沒有擁擠、沒有混亂,彎彎曲曲的線形隔離帶對他們來説只是一種擺設而已。可見,排隊在這裡完全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花博會裏有好幾個供遊客用餐或吃便當的場地,不過這些用餐地點都始終保持乾淨、整潔。
克制尊重公德心
雖然部分餐桌上貼有“請留一個乾淨的用餐環境給下一位”的提醒語,但你只要站在成百上千名用餐者中間,看到他們都非常自覺地保持餐桌和周圍的清潔,桌上和地面幾乎看不到用餐後的殘留物和紙屑,沒有因為善小而不為,更沒有因為惡小而為之,就可以想像餐桌上面的提醒語對他們來説也許是多餘的。他們的行為不正是對“從我做起”的最好詮釋嗎?
臺灣的捷運和公交車車廂裏,貼有提醒乘客不要大聲喧嘩或不要吃食物的告示牌,因此,車廂內除了喇叭裏親切的報站聲和電機的轉動聲外,聽不到有人大聲説話。即使乘客接聽電話也都輕聲輕語,彷彿害怕被別人“偷聽”到似的。更讓我感動的是,在臺北90天的時間裏,儘管我每天都乘坐公交車或上街散步,但總共聽到的汽車喇叭聲的次數還不及天數的一半,街道上車輪與地面的輕微摩擦聲,可説是臺北上百萬汽車駕駛員為乘客和路人演奏的最完美的城市交響曲。
90天的臺北生活讓我再次看到了記憶中的中華美德,並使我深深感到:一個城市的繁華也許靠幾百、幾千個耀眼的“硬體”就能夠支撐,但一個城市的文明,卻需要每一位市民用千萬個“我為人人”的“軟體”才能夠發光。我相信同是炎黃子孫、同樣承襲“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的禮儀之邦,隨著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互相的影響越來越大,中華美德也一定會在大陸、在上海重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