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西安“抓蔣亭”改名“兵諫亭”

時間:2011-05-31 09:27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5月25日電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載臺北讀者投稿,作者講述在大陸工作之餘自助遊覽了西安的著名景點,以及與當地民眾的接觸交流過程。

  文章摘錄如下:

  趁著出差到西安的空檔,有整天的時間可用,想去一些西安近郊的景點。我來到火車站右側超大的公交車停車場“東廣場”,坐上東線旅遊的交通首選“306”公交車,因為“306”直通西安與兵馬俑,可説是專為外國觀光客設計的旅遊專車,是“西安的門面”,所以遠比其他公營公交車的水準來得好。

  車掌小姐很有耐心

  強烈建議要跑東線的遊客,一定要坐“306”公交車,我後來去秦皇陵時,改坐“914”小巴,結果光離開市區就多繞了一大圈,沿路攬客還提早下高速公路,走傳説中超顛簸的鄉村泥土路,一趟碰碰車體驗,多浪費了將近40分鐘車程,且設備老舊臟亂、遠不如“306”,唯一贏的是便宜了1元人民幣。

  本來我想直接到終點,先看兵馬俑,回程停驪山,再回西安。但車掌小姐(售票員)聽了我的計劃,幫我分析了一下,她建議去程時先玩比較好,等玩到終點站時,從總站再直接回西安,因為在總站一定有位置,比較沒有中途擠上不了回程車的問題。

  這位車掌小姐的服務蠻好的,她光幫我調整行程,就討論了快5分鐘,確定我對行程沒問題後,她才收錢買票,不會不耐煩。

  車掌小姐就這樣從后座的乘客一個個確認、收錢買票,她收到中段時,突然走到後面來問我“你英文水準好嗎?”原來前面一位外國人有行程的疑問,她沒辦法用英文清楚地表達,想請我幫忙溝通。

  我過去問了那個外國人,他想確認秦皇陵和兵馬俑是不是在同個地方下車,我邊回頭跟車掌小姐確認,邊把她的回覆和建議一一轉述給那位外國人聽,最後他也接受建議,他是在香港工作的愛爾蘭人,特地飛來西安看兵馬俑。

  上高速公路後,車掌小姐走到我這兒,先為剛剛的幫忙説聲謝謝,然後好奇地問我怎麼會來西安玩?我説我是臺灣人,來西安出差2個月,趁週末不用加班時到處走走。

  講完西安又聊臺灣

  她一方面很好奇我對西安整體的印象如何,是好是壞?我回説大陸有點像10幾年前的臺灣,感覺經濟剛起飛不久,大部分人都還在學習摸索如何讓地區成長髮展,雖然蠻多地方得不斷調整、持續改善,但整體來説普遍有種“明天會更好”的氣氛在,大家對未來都默默地有種信心的這種感覺,我覺得相當不錯。

  然後我也誇了一下西安,它的治安遠比想像中來得好,半夜出門也不會讓人覺得不安全,東莞、深圳就不是這樣了,且西安人有種文化古都居民的榮耀在,談吐和素質都比我想像中好很多。

  她聽我一誇,也笑得很高興,然後開心地介紹自己的家鄉,説她雖然沒出過陜西省,但相信西安不輸沿海其他大城。

  我在西安待2個月的心得是,年輕一輩對政治(“統獨”)議題大多沒啥興趣,甚至覺得談這種事很煩、浪費時間,他們一樣厭惡亂搞的臺灣寄生蟲政客、政黨為了互鬥,搞得兩岸無法正常交流而無奈,説真的,一般大陸人對臺灣人普遍友善(至少我在西安是如此),而且臺灣人消費力還是遠高於當地人,做生意賺錢最實在,誰要發神經跟你談無聊的“統獨”議題。

  抓蔣亭改名兵諫亭

  像剛剛在討論驪山行程時,我一提到跟西安事變有關的抓蔣亭時(蔣介石從行館逃出,躲到驪山山道,後來被抓包下山的地方),車掌小姐就很緊張地説,那已經改名為兵諫亭了(因為“抓蔣”2字實在不雅,那是國共對立時代用的名稱)她甚至不敢重復抓蔣兩字,就是怕我這個來自臺灣的人聽了不高興,反而是我一直嘻嘻哈哈地講抓蔣亭。

  時常和當地人溝通

  後面幾週我也常找機會跟公司以外的當地人聊東聊西,去認識這個對我們來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後來在平遙古街,跟一位鐵路局老阿伯聊天,也是站在街上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停不下來,他非常好奇臺灣怎麼看待大陸、怎麼看待他心中極為重視那段歷史。

  又比如在平遙城隍廟時,我跟一個廟祝聊起臺灣與香港的狀況,其他廟祝也會探頭探腦地過來加入對話。

  靠著我們一般民眾間的交流,相互了解與認識真的很重要,兩岸就是要持續地花時間溝通、去分析摩擦衝突何來,然後想怎麼改善,而不該像以前一樣,凡事都閉眼裝死、駝鳥心態地鎖島封閉,而對臺灣的處境毫無對策與辦法。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