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折合人民幣26萬億元,其中中國新增廣義貨幣(M2)12.26萬億元,佔全球新增M2的46.7%。從存量看,2012年末,我國餘額達到了91.42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一,是美國的1.5倍。美國法律規定貨幣發行量不得超過GDP的70%。2012年末,我國M2和GDP的比例達到1.88倍,創下歷史新高,使得“貨幣超發論”成為當前討論焦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不同的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貨幣超發。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貨幣超發成為世界性貨幣超發的一個環節,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原因,匯率制度與美元超發。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美聯儲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由於美國經濟的比較劣勢和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大部分流動性通過現行的“後佈雷頓森林體系”轉移到他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國家不得不發行大量的本國貨幣對衝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能加大貨幣發行量;二是內部原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大量貨幣。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日元和歐元是世界三大儲備貨幣,它們的流動範圍是全球市場。它們放水“受災”的是世界各個國家,也就是説,由於貨幣增加帶來的通脹壓力,由全球各國來買單,雖然也會對本國有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太大,何況它們還根據國內生産總值(GDP)進行貨幣發行,不存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由於人民幣國際化仍在進行中,人民幣尚不可完全自由兌換,人民幣發行幾乎全部在境內流動。所以一旦超發,只能由國內百姓買單,帶來的通脹壓力完全由國內市場承受。
一是貨幣超發會帶來通脹,衝擊物價。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係也得到我國很多學者的認同,如中國人民銀行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二是導致資産泡沫。貨幣超發的本質是“貨幣供大於求”,水多了,會引起洪災。超發的貨幣流到商品市場引發通貨膨脹,會使商品價格暴漲;超發的貨幣流到房地産市場,會推高房地産價格,引發房地産泡沫。雖然國家進行了數次調控,但控制效果不明顯,也大大增加了經濟轉型的難度;超發的貨幣流到藝術品投資市場,就會引發天價的藝術品拍賣;流到資本市場,使投機盛行,就會出現股市泡沫。
三是惡化收入分配,擴大貧富差距。貨幣超發導致居民銀行存款的名義收益率下降,百姓雖然也看到貨幣收入在增加,但感覺能購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同時,還造成了實際損失,因為當通貨膨脹大於名義利率時,實際利率為負,無形中偷走了百姓的收入,增加生活成本和壓力。
那麼,既然貨幣超發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産生負面影響,應該如何緩解我國央行擴張貨幣帶來的壓力?筆者認為,不妨從引起貨幣超發的兩個方面想辦法。一是在保留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同時,不讓人民幣自我升值;二是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如果人民幣也能成為世界市場上的支付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才能真正把流動性擴張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