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理財團購遭“秒殺”網購保險憂心售後保障

2013-01-14 10: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門檻不高、收益尚可的團購保險理財産品一經上線便遭遇消費者“秒殺”,越來越多保險企業正“試水”網際網路渠道銷售産品。

  業內人士指出,企業産品創新還需從投資理財回歸保險保障本位,消費者也應擺正心態,在網路選購時留心合同細則和理賠方法,切實保障權益。

  渠道變革險企試水電商

  近日某團購平臺推出了一款理財型保險産品,一萬元起售,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一經上線便遭網民“秒殺”搶購。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該産品在48小時內吸引4365人購買,支付金額達1.01億元,刷新了中國網購保險單品銷售紀錄。

  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選擇“觸網”開闢新的銷售增長渠道。某中型財産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對於險企來説網路銷售的佣金、手續費等在10%左右,遠低於銀保渠道的20%和行銷員渠道的30%。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保險行業至少已有16家財險公司、23家壽險公司開設了通過網際網路銷售保險産品的業務。而國壽、平安、太保、人保、陽光等保險集團已悉數開設了保險超市、線上商城等網上銷售專屬平臺,新成立的險企也已開始部署線上投保渠道。

  “保險行業過去的問題在於資訊不對稱非常嚴重,網際網路是最能解決資訊不對稱、解決資訊傳導速度和資訊量的平臺。”大童保險經紀總經理張燾説。

  人保財險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蔣新偉指出,最近三年,保險電商年度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00%以上,日漸成為保險業的核心渠道之一,預計十年後在個人財險上的份額可以達到50%。

  保險産品需回歸保障本位

  對於理財型保險産品“觸網”的火暴,某證券公司保險業研究員分析,這很大程度上是臨近年關中小保險公司衝高保費業績的行為,開出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以吸引消費者,並不是保險銷售的常態。他認為,以目前資本市場的低迷,投資型保險産品往往達不到預期收益率,許多險企是需要自行墊錢填補給消費者的,因此這種“非典型”模式難以幫助保險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麥肯錫公司保險業務亞太區負責人白德范表示,目前險企主打“收益牌”,使得市場上優質的保障類長期壽險産品難覓,隨著中産階級的崛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家庭會希望購買更多具有保障型的壽險産品。

  “保險公司是保障機構而不是理財機構。”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建議消費者應該選擇保障型産品,要抱著一種正常的、平靜的心態來看待産品的紅利或者投資收入。

  售後理賠服務需跟上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年輕都市白領都願意“吃螃蟹”嘗試網購保險,而售後理賠服務是否能夠跟上是消費者最為顧慮的問題。

  “網銷保險的售後保障不能以分支機構為基點,而是應該建立全國性的理賠網路機制。運用電話、郵件等方式,通過掃描、傳真文件等現代手段蒐集索賠文件,利用銀行轉賬進行直接賠付。”大眾保險副總經理彭德智説,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通訊工具完成理賠程式,才能快速提供便利的售後服務。

  復旦大學保險係常務副主任陳冬梅提醒,消費者在網上購買保險時需要看清楚條款和注意事項,人機對話不同於面對面銷售,缺少了銷售員的提醒,消費者需自己“長個心眼”,看清保單內容維護自身權益。

  日前保監會出臺了《保險代理、經紀公司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試行)》,也進一步規範了網路銷售機構的資質和管理辦法。而對於網路銷售保險衍生出的異地理賠等難題,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日前在公開場合指出,要建立異地調解授權機制,授權消費者所在地分支機構通過糾紛調處機制加以調解解決糾紛,這樣才能有利於加快處理保險糾紛的效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