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放水”難阻全球經濟減速

2012-10-16 09:1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王偉

  隨著全球經濟復蘇難度的加大,開動印鈔機加印鈔票再次成為一些國家的救命稻草。繼日本、美國分別實施刺激政策外,巴西、韓國最近分別宣佈了降息措施。而來自一些方面的資訊顯示,日本、歐元區等一些國家和地區還有進一步“放水”的意願。日本央行公佈的9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一些與會成員提議採用更激進的寬鬆措施;歐洲央行的月報也表示,無限量購債計劃是必要且有效的政策工具。這預示,可能還有新的國家加入降息行列。

  不可否認,放鬆流動性對經濟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這並非一劑萬能良藥,可以百試不爽;放鬆流動性可能更多地是在減緩經濟衰退上發揮作用;反倒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過度嗑貨幣這劑藥帶來的負面作用無異於“飲鴆止渴”。正如一些評論所強調的,作為與美聯儲同樣拿出“無上限”購債魄力的歐洲央行,其推出的購債計劃加大了通脹風險;過度的刺激對解決經濟內部痼疾毫無助益;各經濟體之間新一輪的貨幣大戰,會使得實際的刺激效果在相當程度上被匯率爭相貶值所抵消,提振經濟的初衷則變得有點遙不可及。

  其實,正如有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樣,全球經濟也有著其固有的擴張與收縮交替運作的規律。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貨幣刺激,通過改變一些內外部因素縮短或延長經濟衰退的時間週期,但如果處理不當的話,這種努力很多時候往往産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期間,一些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的話,矛盾延後堆積形成的“堰塞湖”更加令人擔憂。更何況,已經有經濟學家擔心,美國的經濟問題已不局限于週期性調整,供應缺口夾雜著就業和財政問題,使形勢變得更為複雜,遠非一劑新的量化寬鬆藥方就能解決。

  當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泥沼難以自拔,更多地是需要各國政府能夠直面危機,用時間換取發展的空間,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在科技、體制機制、管理等方面加強創新,創造並提高生産力。但事與願違的是,即使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面對來勢洶洶的經濟衰退,很多國家的決策層仍然陷入了“小農經濟”的狹隘發展思維:忽視全球産業鏈合作,只盯自身利益;不從內部找原因,把責任和義務推給週邊國家,等等。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諸如歐美對中國光伏産業進行“雙發”調查之類的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時見諸報端。這種造成兩敗俱傷的下下策,只會使全球經濟的復蘇變得雪上加霜。

  對於中國來説,伴隨著全球主要央行的“放水”,貨幣政策的選擇可能變得難上加難。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推升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勢必給中國帶來輸入型的通脹壓力,給經濟復蘇帶來新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等多項任務疊加。在這種狀況下,如何控制好貨幣的流量,使經濟增長與通脹控制相得益彰,這是對決策層和監管層的一個考驗。但更為關鍵的是,應該從制度和技術進步、財稅改革創新等方面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評論員 阮修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