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

時間:2012-03-05 13: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葉青在湖北團駐地的停車場接受採訪。本報記者 趙青攝

  全國人大代表葉青開車拉了一車的處長、科長去調研,車剛停下,車裏一位年長的同事就被當做局長迎進了會議室。而負責開車的葉青忙著找地方停車,等他走進辦公樓時,門衛把他當成司機請到休息室等候。

  去省委省政府開會,他騎輛自行車去。但結果發現全場只有他一個人是騎自行車去的。

  每當這種戲劇性的場面發生,他就會笑著説,等公車徹底改革了,情況就不同了。

  做代表10年,他提了10年公車改革,葉青説,這很可能是自己最後一年當代表,“今年會提得重一些,因為今年是本屆政府最後一年,也是中國公車改革歷史上很關鍵的一年”。

  從當副局長的第一天起,葉青就炒掉司機,嘗試著他一個人的“葉氏車改”。每年儘管提公車改革的代表和委員不少,但以官員身份提公車改革的只有葉青一人。他説:“因為我最有資格提,我早就把我的公車改掉了。別人不願意説,是他們屁股下還有公車。”

  2003年5月,當時還在大學裏研究公共財政的葉青教授被調到湖北省統計局做副局長。可在新單位報到的第一天,一件很普通的事難住了他:機關要給他配車。

  葉教授覺得自己會開車,而且家裏已經有一輛夏利車,再給配車和司機,不是浪費嗎?

  於是葉青大膽提出設想,要進行公車改革。而改革的方案就是他在大學裏研究了多年的模型:單位不再配車配司機,車由私人購買;單位每月支付給他一定額度的車補,而與車相關的保險、修車等費用有個人承擔。如果出外地出差,油費和過路費則實報實銷。

  接下來的問題是給多少額度的補貼合適?當時,葉青和單位花了3個月測算,他的私家車每個月花汽油費大概在六七百元左右,於是雙方約定,單位每個月給葉青500元的補貼,幾年後隨著油價上漲,補貼也漲到了1000元。

  時間長了,善於跟數字打交道的葉青又算出一筆賬,這樣的用車模式下,他每年給單位節約了8萬元。

  後來夏利升級成了葉青鍾愛的“北京吉普”。葉局長每個月領著數百元的油補,開著他的北京吉普進出湖北省統計局。有一段時間,葉青電腦的屏保上都是那輛北京吉普。

  當然,也有反對者説,葉青當教授出身,掏得起錢買10多萬的車,而公務員掙得少,買不起車,不能再剝奪使用公車這點隱性福利了。説到底,公車改革就是他個人在作秀。再説,自己開車,安全性怎麼保證?

  這個小個子的福建人高調地回答:反對公車改革可以找出1萬條理由,而支援公車改革就一條理由:替納稅人省錢。

  2004年,葉青“孤軍奮戰”第一次提出公車改革建議。2005年,葉青改變了策略,聯合了4位代表提交了5份車改建議。2006年,葉青開了部落格,如今這個部落格已有90多篇關於公車改革的文章。

  在每年人大代表提出的諸多建議中,葉氏車改如掉進大海裏的一個雨滴,泛不起任何的漣漪。面相儒雅的葉青卻在2007年、2008年、2009年兩會上,執著地繼續建議推進公車改革。2008年兩會期間,葉青甚至將自己的折疊自行車運到了北京,利用休會時間,騎著車子轉悠。

  葉青説自己是個“三不”官員,不拒絕媒體採訪、不拒絕約稿、不拒絕講座,只要有利於傳播“葉氏車改”,他願意“出名”。他在部落格上寫道,兩會期間,最晚的一次,記者離開他的房間時已經將近淩晨1點。

  就在葉青與公車戰鬥的這些年間,公車的輪子從未停止過轉動。

  轉機似乎出現在2010年。那一年,溫家寶總理在和網民對話時,提到要對公車進行改革。兩會時,葉青和他的“葉氏車改”被熱烈追捧。他自己也感覺到找他談公車改革的媒體明顯增加。

  更讓葉青受到鼓舞的是,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推進公車改革。上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葉青捕捉到了他最關心的一句話。寥寥幾個字是不是意味著公車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這場勢必會觸動很多官員利益的改革推進並不容易。2011年兩會結束後,一篇報道讓他百感交集。

  兩會上,一個記者拿著“葉氏車改”去西部某省代表團求證。結果反對者眾。有的説“葉氏車改”不現實,按照公務員現有的待遇,即便有補貼也養不起車;有的説領導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很多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都不適合自駕車,還有安監、執法等部門的幹部需要24小時待命,沒有公車不能開展工作。

  這似乎註定是一個人的抗爭。即使在他工作的湖北省統計局,也沒有因為有這樣一個個性官員而提前進行公車改革。葉青説,他微博上的粉絲已經有了百萬人,他部落格的讀者也有5萬多人,但他公車改革的粉絲還是個位數。他認識的官員中,有三個局級幹部嘗試了“葉氏車改”,但有一人因車技問題退出了,所以説,粉絲也就兩個半。

  儘管困難重重,但葉青還是隱約感到曙光在前。數月前,葉青接到了國家發改委打來的電話。一個官員在電話裏説,現在已經有了公車改革方案,就待最後完善和經國務院發佈了。

  葉青很興奮。他説,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了實質性的答覆,而不再是“尚在研究之中”。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