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翠湖西岸,有一座青瓦黃墻的歷史博物館——雲南陸軍講武堂,每天來此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而百年前,這裡曾是一所軍事名校,走出了一支驍勇善戰的滇軍,在辛亥革命中徹底摧毀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講武堂也因此被譽為“革命熔爐”。
清朝末年,清政府為挽救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敕令全國編練“新軍”,雲南陸軍講武堂便在此時獲批設立,于1909年全面建成。這是一棟極其標準的走馬轉角式的正方形建築,分東、西、南、北樓,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中國傳統式的整體設計搭配西洋式的拱形窗戶,恰好應和了講武堂中西合璧的精神。
據了解,在落成同年的中秋節,講武堂迎來首批學員。“當時,講武堂在國人眼中,與美國西點軍校、日本士官學校等名校齊名,所以招生條件也很高。”博物館講解員介紹説,除復訓軍官外,報考生必需具備高中畢業資格,入校後兼學文、理各科,學制三年。
從講武堂內陳列的《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國防新論》等課本,以及學生們幾何、地理、外語等學科的試卷,依稀可見當時講武堂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方式。飯堂中擺放整齊的碗筷、寢室中折疊的棱角分明的被子,還有已被裝裱起來的各種規章教程、陸軍禮節,仍體現出對學生操行的嚴格要求。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記者來到了展示辛亥革命的篇章,蔡鍔、唐繼堯、李根源等名將悉數亮相,騰越起義、攻佔五華山等場面也在此重現。講解員説,“到辛亥革命爆發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余名。重九起義中,‘以戰功卓著者,必稱講武堂生’,他們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
在隨後的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抗日戰爭中,講武堂師生都充當了主角。雲南著名史學家謝本書認為,講武堂的創建改變了雲南的近代歷史,讓雲南在護國運動時期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舉世矚目的功勳。
抗日戰爭結束後,講武堂的教育生涯在1945年9月戛然而止。據統計,講武堂陸續培養了9000余名畢業生,他們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韓國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越南臨時政府副主席、朝鮮人民軍大將,還有300多位將軍、數以千計的校官和尉官。
然而,伴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講武堂在人們心中漸漸只剩下名字,它的輝煌與榮耀在隨後的幾十年中被人遺忘。
雲南陸軍講武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徐承謙説,創辦之時,講武堂佔地7萬多平方米,但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講武堂經多次修繕,現在有一部分演兵場變成了雲南省科技館,還聚集了一些設計工作室和培訓班,目前講武堂遺址佔地面積為1390平方米。
歷史即使被忘卻,也無法磨滅,隨著對講武堂作用的重新認識,雲南省對其加大了保護力度,1983年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為了中國近代保存最為完整的軍校。2009年講武堂建成百年慶典之際,講武堂正式掛牌成為歷史博物館,拂去歷史塵埃,雲南陸軍講武堂幾經修復展露出威嚴肅穆的風貌,其輝煌歷史也真正得以永留青史。
今年72歲的許強老人家住翠湖附近,經常來講武堂。他説,講武堂不僅僅是一處歷史遺址,更是一個現代人應該記住的史實。來這裡的人們,不應該只是參觀,還應該是緬懷,是接受勉勵。(記者 張丹 胡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