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儒家精神即可氣勢磅薄亦可自然柔性
對於《人文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肯定,並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新新聞》週報總主筆楊照表示:“《人文頌》來到臺北演出有著很不一樣的意義,讓我們感受到深圳的‘文化雄心’,或者是文化衝動。”他認為,《人文頌》承襲了西方的編制形式和方法,更接近西方的交響詩,意在用音樂去表達主題。每個樂章表達各自的特性,各樂章又互有關係。從這個角度而言,《人文頌》要走向全世界,可以做進一步修改和磨礪。“我從裏面聽到了排山倒海之音,整個作品可以更自然、更詼諧一些。”
“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特別顧問、新加坡-中國(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新加坡培拓投資公司董事局主席曾繁如提出,儒家文化的當代傳播大有可為,可以與時俱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並成為其中一個強有力的支柱。而要走向世界,需要在把握底蘊的基礎上,進行準確傳神的英語傳達。“比如對‘仁義禮智信’五個關鍵字,翻譯要做到準確兼具美感。”他還建議,《人文頌》在旋律上可以進一步改進,以便和古代文書中的意念更緊密聯繫,進一步增進它的價值。
“《人文頌》的序曲到結尾都很好,中間的‘仁、義、禮、智、信’五個樂章,既氣勢磅薄,也有溫柔敦厚一面。我個人感覺在‘義’樂章,亁道較強,坤道不足,比較剛性。” 8日晚上,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潘朝陽攜太太和孩子到臺北中山紀念館聆聽了《人文頌》。他説,看到現場有那麼多臺灣觀眾,讓他開始感覺到儒學的強大社會影響力,也提振了他對社會的信心。
儒家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自我創新
“一個民族的主體文化,不應僅是社會變遷的記錄器,而更應該成為指導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指南針。這要求儒家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自我創新。儒家文化要在當代傳承和弘揚,首先就是要創新,這個創新的導向就是‘儒’。”孔垂長解釋説,“儒”字由“人”+“需”構成,儒學應該關注人的需求。不論是傳播內容或形式,都應該以適合傳播對象的現實需求為導向。“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將在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代世界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實,傳播儒家文化的形式也是多樣的。臺灣民間廣為傳播的歌仔戲,也具有儒家精神。不一定非要穿西裝和禮服來表現。如何讓音樂精神承擔儒家教化,真正進入兩岸民間社會,影響到百姓生活,是我們兩岸都要繼續不斷探索的。”潘朝陽説,二十一世紀,中國除了向外展示國力提升的剛性一面,也可以通過音樂的精神來展示,“把我們泱泱大國禮樂之邦的內涵傳達給世界,展示中國二十一世紀對世界文明的重要意義,而《人文頌》的繼續創作,正是走在這樣一條康莊大道上。”
臺灣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儒賓談到,《人文頌》一直在強調儒家的傳統價值,其表現的儒家傳統文化,在當前時代不僅有新意,而且也是時代所需。“當前,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中國都是世界上絕對不會讓人忽視的力量。但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之外,中國還能給世界提供或者展示什麼精神價值?能不能在人文精神或內涵上為世界作出更多貢獻?如何跨過民族與地域的限制,為全人類提供一種有意義的人文精神?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人文頌》的出現正好符合了這個時代的要求。”(台灣網特約記者 馮慶 李海若 劉柱)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台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