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鄧小平南方談話  >   正文

揭秘鄧小平南巡“真相”:絕密電報只有一行半字

2014年08月11日 14:42:00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與前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對話

  又一種可能發生了,同樣是從南中國到北中國之間的遷徙,只不過這次的起點是廈門,目的地北京既是古都,又是首都。隨父母從內陸到定居廈門17年之後,因為在央視工作的緣故,我又開始了從南向北的穿梭。因為有了飛機,旅程不再漫長,卻總會有故事發生。2005年的一天,我乘廈航從廈門返回北京,在同一個機艙遇到了時任福建省委組織部長的于偉國,本不想前去打擾,但他還是認出了我,兩個人聊得最多的是特區,是廈門。沒承想,7年後的2012年,我們有了一次真正的對話,此時的廈門特區已經走過近30年的開放歷程,于偉國在廈門市委書記的職位上也已歷經3年光陰。

  雖然已經不在廈門生活,但這裡還是父母的家,廈門之於我,永遠是僅次於安海的第二故鄉。為了做好這期節目,我特意提早幾日趕回了廈門,只為再一次親近這個偉大的特區。廈門之變化,是所有廈門人有目共睹的,數座跨海大橋的建成,將廈門島變成了廈門市,“變大”是最為顯著的感覺。“島內外一體化”這個詞不僅執政者于偉國在談,連鼓浪嶼上的詩人舒婷也在談:“前不久,廈門實行島內外一體化,都算經濟特區,特殊的地方法規惠及的範圍加大好幾倍。現在的大廈門,人口大概有200萬,其中一半是新移民。無論是洋博士還是打工仔,他們都在為廈門做巨大貢獻,融入本地社會,甚至悄悄影響著廈門和廈門人。”外面的世界愈加精彩,大廈門風生水起,詩人卻分明將自己與所有的影響隔離,心甘情願地生活于鼓浪嶼上那所老房子裏,甚至不允許別人説廈門半個“不”字,偏愛一座島嶼和一座城市到近乎偏執,舒婷自嘲為“廈門沙文主義”大發作。詩人的腔調,在我看來是任性而唯美的,因為類似于“島內是歐洲,島外是非洲”的説法自學生時代就響在我耳邊,優美的環境加上優裕的生活讓廈門島內人慢慢養成一種難以撼動的“安逸”態度,如今這樣的安逸卻似乎成為了大廈門發展的阻力。

  對話尚未開啟,就吸引了廈門內外諸多媒體的關注,外界將我稱為“咱家人”,將於偉國稱為“當家人”,並希望兩個名字中都有“偉”字的男人碰撞出一期“偉大”的《對話》。“偉”不好説,“大”倒是很貼切。和于偉國身邊的工作人員談起他,他們眼中的于書記特別喜歡説“大”這個字,做事要有大的氣度,視野要有大的格局。再次見到于偉國,他並沒有急於説到“大”,反而透露了一種“很大”的憂慮:“我們的幹部一齣差,千方百計都要連夜趕回廈門,理由是在外地實在不習慣,看來看去還是廈門好。每次聽到他們這樣講,我很不高興。這表面上是在讚美廈門,實際上是一種狹窄的小島思維。可怕的是,這樣的思維在島內企業上也表現出來,他們不願意走出島外發展。”

  于偉國的憂心忡忡反映了執政者的深謀遠慮。進入21世紀之後,特區的政策與普區基本拉平,特區已經逐漸喪失“特權”。廈門島經過30年的發展,人口密度已經超過香港,林立的企業廠房已經讓小島不堪重負,但許多外資企業又面臨新拓展,又都在向他申請建設用地。“偉鴻,你認為我能將這種情緒真實地帶到節目現場嗎?”一個執政者的真心,遠勝一檔節目的意義,在策劃會上,于書記與我這兩個新舊廈門人一致選擇了“走出小島思維”作為節目的討論主題。或許是由於都經歷過島外思維的碰撞,因此在思索城市發展路線的時候,我們的目光都會習慣性地向廈門島之外望去。于偉國把現在的廈門發展路徑比喻為“由拳頭變為手掌”,意思是説經濟特區由以前的廈門島,輻射到了島外4個新區的範圍。城市的面積擴大了,可這是否意味著城市真正地成長了起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