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鄧小平南方談話  >   正文

揭秘鄧小平南巡“真相”:絕密電報只有一行半字

2014年08月11日 14:42:00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陳偉鴻和“特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偽“北猴”的鄉愁終結于1983年。這一年,從福建走出去念大學的父親、母親,離家十數載之後,終於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的引進人才返回了故鄉,我也進入了父親曾經的母校——廈門一中讀書。從此告別一年一度的漫長遷徙,“故鄉”和“家”終於真正重疊在一起。初始定居廈門,覺得這裡並沒有父親描摹的那麼光鮮。當時廈門的經濟特區建設剛剛開始起步,古老而細小的街巷遍佈整個城市。我們一家人住在石坊橫巷一套親戚的平房裏,在滴滴答答的雨水聲音中度過了第一個漫長的雨季。每天上下學,我要穿過家門口混亂擁擠的菜市場,拐過七八條街巷,才有公交車可以坐。但是,特區的“特”就在於超越常規的急劇變化。

  1984年,鄧小平視察廈門,並專門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原來2.5平方公里的湖裏經濟特區一下子擴大到全島,他的這句題詞幾乎天天出現在廈門的媒體上,成為了廈門人最熟悉和親切的一句話。作為高中生的我,也曾經在這個熱潮當中躍躍欲試,和“特區”有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前身,是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每年的9月8日在廈門召開,因此也被叫作“98貿洽會”。有一天我們的老師在班上宣佈,“98貿洽會”需要一些英語班的學生去當志願者,歡迎大家積極報名。衝著“志願者”這個新鮮的概念,我趕緊報了名。貿洽會的展館設在富山國際展覽城,現在算是市區中心,可在當時的廈門,這種過了火車站還要走很遠才到的地方,算是郊區中的郊區。無論我之前有過怎樣的想像,走進富山國際展覽城那一刻還是被震撼了!我突然間發現,世界好像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集中看到來自各個國家財經領域的大牌企業,日本的新力、松下、佳能,美國的卡特彼勒等都設立著展位。在那樣的年代,任何人一進去恐怕都會被那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陣勢擊敗,眼睛被各種飄舞的彩旗和精美的宣傳所吸引,我心想,他們聚在這樣一個地方,到底是要幹什麼呢?

  我們志願者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派發宣傳品,當時這可是一個緊俏的活兒,那些印著商家Logo的紙袋和背囊,甚至印刷精美的産品宣彩頁,只要一拿出,瞬間就會被參觀者爭搶一空。走出物資匱乏的年代的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對彩色的生活充滿了嚮往。相對於這樣的“被追捧”,讓我們這群小志願者更驕傲的是,平時課堂上學習的英文也派上了用場,當現場參觀者與展位的外國機構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就充當臨時翻譯。“國際化”(International),這個躺在書本裏的有些遙遠的潮詞,自己終於和它撞了一下腰!即便志願者每天的“工資”就是中午的一頓盒飯,但捧著那個潔白的飯盒,也感覺相當滿足和自豪:和每天回家吃飯的其他同學相比,我已經見過了不少“世面”,也享受著內陸青少年所沒有的“特區特權”。

  特區是新銳的,也是溫暖的,父母的工資單中多了一項“特區補貼”,久違的滿足感也顯示在他們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塊被重新喚醒的土地,廈門不再那麼沉靜,一排排崛起的廠房,一個個透著洋范兒的企業名字,出現在我看世界的視野中,成為我青春記憶的鮮明背景。這是一個有更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因為這裡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充滿各種未知的可能。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