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同鄉眼中的畢世祥
丹增是畢世祥生前的同鄉。“我認識畢世祥還是在讀西南民族學院的時候。因為是家鄉人,我們接觸時間比較多,一起聊天、一起逛公園、一起談人生。”畢世祥為人隨和、正直樸實,喜歡學習。也許是因為所學專業的緣故,他特別喜歡哲學和歷史,“以史為鏡,正人衣冠”這句古語,還是第一次從他嘴裏聽到;他也喜歡英語,特別注重口語表達;他生活簡樸,但衣著整潔。我出生在農村,但在和他接觸的過程中,從未感覺到他用異樣的眼神來看我,反而覺得特別親切。每當暑假結束返校,他都提前幫我們農村同學買好車票,早晨還請我們到他家喝茶、吃早餐。
大學畢業後,由於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我們接觸時間不多。但據我所知,他在工作上十分善於學習和思考,善於總結提煉。2003年,他任州旅遊局局長,有一次我們在丹巴提到康巴文化時,他説藏區文化分為象雄文化、安多文化、康巴文化和嘉絨文化,甘孜藏區文化應包括康巴文化和嘉絨文化。丹巴的旅遊,一定要圍繞嘉絨文化和獨特的地理優勢,開發好景點景區、打造出品牌。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講丹巴旅遊和嘉絨文化的歷史地位。
2011年,他任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由於工作在同一條戰線,我們又有了接觸的機會。2012年5月,他來丹巴考察基層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觀點,讓我感到很興奮,覺得基層文化的春天來了。他當時跟我説:“農牧區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滯後,導致意識形態工作缺乏硬體支撐的形勢十分嚴峻,宣傳手段落後。在部份農牧區,特別是邊遠農牧區,農牧民群眾對黨委政府的政策和聲音‘看不到、聽不到’,‘看不好、聽不好’,‘看不懂、聽不懂’的問題十分突出,農牧民群眾看書難、看報難、看電視難,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匱乏。滯後的基礎條件使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缺乏必要的硬體支撐,宣傳文化陣地顯得十分無力,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面臨嚴峻挑戰。”於是,他提出了“力爭用5到8年的時間,初步建成州、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州一級有‘五館兩院一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美術館、標準化數字電影院、影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縣一級有‘三館一院一店’(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標準化數字電影院、新華書店);鄉鎮有‘兩站一場一網點’(文化站、廣播影視站、文體活動廣場和出版物發行網點);行政村一級有‘兩室一屋一報亭’(文化活動室、廣播室、農家書屋、報欄報亭)”的四級文化網路體系建設構想。這是我從事宣傳工作幾十年來聽到的最新穎、最現實、最值得期待的宣傳工作新觀點、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