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論文修改過程中,“我們與目標雜誌的編輯沒有溝通,一切都委託第三方執行。”楊建敏介紹,第三方以作者的名義創建了通訊郵箱,負責和目標雜誌編輯的一切郵件往來。“他們這麼做也是不希望我們反悔,怕他們得不到保障,怕我們繞過他們直接去和編輯聯繫。”
至於同行評審究竟在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楊建敏表示毫不知情。
因“未能找到合同”,楊建敏沒有向財新記者提供合同資料。財新記者未能和此事第三方取得聯繫。
談到臨床醫生發文章的壓力,楊建敏頗感無奈,“本來手術就忙得要死”,哪還有時間去搞科研呢?“所以很多文章品質都不高啊。”可是如果不發表文章,又無法順利評職稱升級。
在楊建敏看來,出事責任在於期刊雜誌的運作和管理出了問題。他説:“挑選同行審核人的責任和把關應該在雜誌。”他也希望雜誌披露具體的同行審核資訊。
“我們是被捲進去的。現在工作都亂掉了。如果早知道這樣,大不了博士不讀了,也不願意給自己的聲譽造成影響。”楊建敏説。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財新記者,這背後反映出的還是醫生評級系統的弊病。“做手術已經很累了,醫生哪有時間去做科研去寫文章?”但是,“想要多掙點錢就得升級,想升級就得寫文章,給一些違規行為留下不少可乘之機。”
北京和睦家醫院婦産科醫生李建軍曾在美國通過住院醫考試並獲得行醫許可。他介紹,美國的醫生分為兩個體系,學院派的主要搞研究發文章,更多的醫生在拿到執照後,只要確保有繼續教育的學分,則不必寫文章。在他看來,中國現行的醫生評級制度是有問題的,“哪怕一個小鎮上的醫生要晉級也要寫文章”。他認為,衡量一個臨床醫生的標準還應該是業務能力,而非學術發表。
美國馬利蘭大學經濟學博士Lincoln畢業後回到中國一所知名高校任教。在他看來,特別要搞清楚“什麼在逼著醫生去找第三方甚至有的人論文造假?”他告訴財新記者,對醫生和大學教師的評價權,應該交還給醫院和學校,而且評價領域要細分並考慮市場需求。“不應由教育部或者衛生部制定評價標準。”
而一位北京三家醫院的外科醫生則對財新記者表示,論文造假是人品問題,制度再不好也不應該造假。他表示,第三方服務的內涵其實不少人心知肚明,使用這種服務,屬於“中國式的小聰明”。這位醫生還表示,在英國進修時,見到的英國醫生各個都非常忙碌,但仍然抽出時間做研究寫論文,“事必躬親”,認真的態度讓一些中國醫生不能比。
外科醫生出身的醫療項目開發諮詢顧問徐勤生也告訴財新記者,其實醫生找人“潤色文章”保證發表甚至找人代寫的事情,“在行業內司空見慣”。他認為,這裡面的問題是多向度的,沒有眾矢之的,也沒有誰可以完全開脫責任。
在中國,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目前主要按職稱、學歷、工作年限等因素決定。而醫生職稱評定則以科研論文為主要依據。這意味著,一位醫生即便臨床能力再強,如果沒有文章發表,也很難晉陞,很難在專業領域擁有地位,很難拿到優厚的獎金和科研經費。
談到目前國內的醫生評價體系,徐勤生認為,“關鍵應該把教學醫院和普通醫院分開,把教學、科研和治療體系分開。”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
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胸科醫院
3、成都軍區總醫院
4、中國人民解放軍452醫院
5、安徽省立醫院
6、同濟醫學院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院
7、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
8、嘉定區中心醫院
9、上海浦東醫院
10、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醫院
11、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12、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東方醫院
13、武漢中心醫院
14、煙臺毓璜頂醫院
15、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6、上海交大附屬第六醫院
17、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18、青海大學附屬醫院
19、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20、瀋陽第五醫院
21、瀋陽第九醫院
22、第二軍醫大學附屬上海長海醫院
23、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24、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25、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26、成都軍區昆明總醫院
27、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28、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十醫院
29、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第一人民醫院
30、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
31、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院
32、西安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33、空軍總醫院
34、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35、濟南軍區總醫院
36、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37、河南省人民醫院
38、成都軍區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