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七日電 題: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中國成就昭然 發達國家顛倒黑白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最近,一些發達國家提高了攻擊中國的調門,稱中國“劫持”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這是一項極為荒謬的指控,毫無公理可言。中國為推動峰會取得進展殫精竭慮,為《哥本哈根協議》的達成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中方在峰會上的有關訴求完全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峰會上明確指出,中國提出的減排目標不僅是獨立自主的,而且中國要努力實現甚至超越這個目標。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自身仍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艱巨情況下仍決定到二0二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二00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不失為對哥本哈根峰會的重大貢獻。
而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即是歷史的責任,也是法律的義務,但它們沒有在哥本哈根峰會上做出表率,不願率先大幅度減排,十分缺乏政治誠意。人們所看到的《哥本哈根協議》中的“附件一”部分應該填上發達國家二0二0年前減排的具體指標,以作為法律文本加以落實。遺憾的是,那裏至今仍是空白。
對於減排中“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MRV)問題,中方表示,接受發達國家支援的項目可以進行MRV,但是發展中國家自主採取的行動不接受MRV,這不僅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也符合“巴厘行動計劃”的相關準則。
溫家寶也回應了西方國家提出的所謂“透明度”問題,指出中國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檢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資訊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應該説,中國已經充分回應了發達國家的關切,合理合法解釋了MRV及“透明度”問題。儘管如此,中國仍表達了願意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的良好願望。
但某些發達國家仍始終以MRV和所謂“透明度”問題作文章,絕口不提自身減排義務,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轉移會議主要矛盾,干擾會議主題,降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互信,使峰會難於達成協定。
《哥本哈根協議》中明確,發達國家應向發展中國家就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援,這完全是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積極爭取下才實現的。某些發達國家起初甚至不願意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分錢,完全無視有關國際文件的規定。即便如此,發達國家的有關承諾也是概括籠統的,沒有具體方案,因此發達國家究竟怎麼援助發展中國家,還需國際社會有效監督,不容其繼續賴賬。
更有甚者,某些發達國家在峰會期間不僅不願承擔義務,反而欲將諸多不合理要求扣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頭上。在峰會結束後,它們竟還抱定這些強詞奪理的方案不放。英國氣候變化大臣米利班德稱,二0五0年前減排百分之五十以及發達國家減排百分之八十的方案被中國否決。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潘家華指出,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很低,如果再減百分之二十的話會更低,根本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發達國家的排放量目前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即使減排百分之八十也不可能達到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水準。
他説,二0五0年的目標是一個長遠目標,而發達國家連當前目標都無法做到,何談長遠目標。最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方案,不僅中國不同意,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都不同意。
目前各方迫切需要做的,是儘快推動氣候談判開展下去,早日出臺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一些發達國家不從自身找原因,不審視自身減排目標和援助義務究竟完成了多少,卻在第一時間將峰會中暴露出的矛盾和問題推給別國,不僅失信于國際社會,也有愧於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