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與巴西總統盧拉、南非總統祖馬、印度總理辛格“基礎四國”領導人一起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最後協議進行磋商。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領導人會議。這是溫家寶在會上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12月19日,在經歷了複雜曲折的協商後,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取得了重大積極成果,發表了《哥本哈根協議》,堅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基本框架和一系列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及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採取的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資金、技術和行動透明度等問題上的共識。
從12月16日至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近60個小時內,與有關國家領導人展開了密集的會談和協商,力推談判進程不斷向前。隨行採訪的記者耳聞目睹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進程的跌宕起伏、協商談判的艱辛曲折,更見證了溫家寶總理以誠意、信心、決心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充分展示中國謀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溫家寶總理髮表了重要演講,宣示了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呼籲各方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在會場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溫家寶總理迎難而上,積極行動,以最大的政治意願和耐心,在與會各方中穿梭斡旋,溝通協調,尤其在會議面臨可能無果而終的關鍵時刻,親自出面與有關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最終推動了《哥本哈根協議》的達成。
歷史將銘記,中國政府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慎重者,始若怯,終必勇”
——在參加會議前,溫家寶總理進行了週密的思考,為推動會議取得成果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近年來,圍繞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交鋒愈演愈烈。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11月26日,中國政府宣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好評。同時宣佈,溫家寶總理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
自12月7日氣候變化會議開幕以來,哥本哈根成為各國政府、各種利益集團及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科研機構博弈的舞臺。會場內外,各種觀點交鋒,無休止的談判和磋商難以彌合巨大的歧見。隨著大會閉幕時間的臨近,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在與會者中蔓延。
12月16日下午3時,溫家寶總理乘專機從北京飛往哥本哈根。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代表中國政府出席會議深感責任重大。”在飛機飛行途中,溫總理對隨行的記者説:“在來機場的路上,我想起了兩句古話,一是‘慎重者,始若怯,終必勇’;二是‘思其始而圖其終’。這就是説,開始時週密思考,行事時必然英勇果敢。”
此前一段時間裏,溫總理考察了中國氣象局,還與部分外國領導人密集通話。事實上,溫總理的哥本哈根之行早已“啟程”——
11月27日至28日,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基礎四國”與77國集團主席國蘇丹代表在北京舉行磋商。溫總理會見了與會的各國環境部長或代表。
在各政府氣候變化代表團在一線艱苦談判的同時,從12月8日起,溫總理分別與聯合國秘書長和英國、德國、印度、巴西、南非、丹麥、衣索比亞等國領導人通電話,就會議涉及的一些重大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意見。
12月11日,溫家寶總理考察了中國氣象局,並就應對氣候變化召開了專家座談會。他指出,要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實現我國政府提出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開幕後,溫總理一直密切關注會議的進展。當專機起飛後,溫總理便招呼隨行採訪的記者到前艙,坦率地談自己對哥本哈根之行的想法。
面對複雜的局勢,溫總理似乎早已深思熟慮:“我堅信,這麼多領導人齊聚哥本哈根,應該會取得成果的。但無論會議結局怎樣,中國確立的行動方案不會改變,自主減排的目標不容談判,實現這一目標的決心不會動搖。”
空中記者吹風會後,溫總理又召集隨行的部長們開會研究與會各方觀點。當部長們散去後,總理望著舷窗外的雲海,目光深邃,陷入沉思。看得出來,總理的心情並不輕鬆。如何使大會取得成果,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思考。
當地時間16日17時45分,專機降落在哥本哈根機場。寒風呼嘯,夾著鵝毛大雪,哥本哈根的冬夜並非那麼寧靜。
此時已接近北京時間淩晨近1時。經過7000多公里、10個小時的飛行,大家已十分疲憊。溫總理不顧旅途勞頓,決定從機場直接趕往中國駐丹麥大使館,聽取關於大會的最新情況彙報,研究下一步工作。一個多小時後,溫總理才前往下榻的雷迪森飯店。
“最重要的是迅速凝聚共識”
——面對錯綜複雜的形勢,溫家寶總理以誠意、決心和信心穿梭斡旋,溝通協調,彌合分歧,擴大共識
17日早晨6時,溫總理來到餐廳吃早餐。他一邊吃飯,一邊聽取有關情況彙報。192個國家之間的談判,情況瞬息萬變。
8時30分,溫總理精神抖擻地步入會見廳,開始投入當日緊張而密集的會晤中。第一位客人是東道國丹麥首相拉斯穆森。溫總理首先肯定了丹麥為籌辦會議作出的巨大努力,表示中國將全力支援東道主工作,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果。溫總理的話令拉斯穆森感到些許寬慰。他提到,各方分歧巨大,至今還沒有一個可供各方磋商的基礎草案。話語間流露出對談判進程的深深憂慮。
溫總理十分理解東道主的壓力,他把各方分歧歸結為四個焦點問題,即基礎案文、資金、長期目標和“三可”問題,並誠懇地建議採取務實態度,在兩個工作組主席已經提出的案文基礎上,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把共識部分鎖定下來,分歧部分留作以後討論,這也許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如果能形成這樣的決議,也是會議的一個成果。
拉斯穆森非常感謝溫總理的建設性意見,他説,如果其他領導人都能像中國總理這樣積極努力,會議就會取得成果。
送走拉斯穆森,迎來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潘基文對會議進程停滯不前也很擔憂,認為會議無果而終的結局是不能接受的。溫總理説,要讓近200個國家在剩下不到兩天的時間裏,彌合巨大分歧是不現實的。中國和世界人民都期待會議成功,目前最重要的是迅速凝聚共識。可以考慮搞一個反映各方共識的政治性文件,重在明確政治意願,肯定會議成果,向世界傳遞信心和希望。
溫總理特別強調,決議起草和磋商必須公開透明,聽取各方意見,尤其要重視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希望聯合國發揮重要作用。潘基文若有所思地點著頭。
至此,溫總理向東道主和聯合國闡明瞭中國政府對這次會議成果的總體考慮和操作建議。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溫總理的意見是富有遠見、切實可行的。
11時,溫家寶總理前往巴西總統盧拉下榻的飯店。此前,盧拉曾提議“基礎四國”領導人舉行早餐會,但因印度和南非領導人方面存在技術困難而取消。溫總理得知這一消息後,主動提出與盧拉總統舉行雙邊會晤。兩位老朋友握手擁抱,親切交談,一致認為中巴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存在廣泛共識,要堅定地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維護共同利益,同時與有關各方加強溝通協調,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時至中午,溫總理匆匆返回雷迪森飯店,他要集體會見小島國代表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和格瑞那達總理托馬斯、非洲國家代表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欠發達國家代表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和77國集團代表蘇丹總統助理納菲阿。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歷史上同非洲國家、小島國和欠發達國家有相同或相似的遭遇,雙方感情相通、道義相合。溫家寶總理與他們圍坐一圈,傾心交談。
資金問題是這些國家最關心的問題。某大國代表曾説不會把錢給中國。針對這種説法,溫總理表示,中國一直呼籲發達國家切實履行資金承諾,但絕不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爭一分錢的資金,而且將一如既往地在南南合作和雙邊框架內向欠發達國家提供援助,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物質和能力支援。
溫總理對一些小島國脆弱的生存環境深表同情,理解他們在全球溫控方面的特殊訴求,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減排努力和對哥本哈根談判的考慮。溫總理表示,為體現誠意,中國願意在2050年全球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問題上照顧小島國的關切。中國在會議進程中將切實維護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隨後,溫總理熱情地邀請他們共進午餐。賓主們圍坐在飯桌上,邊吃邊談。這是溫總理在哥本哈根時間最長的一次會見,超過了兩個小時。客人們認為,溫總理的講話入情入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努力,發達國家的指責是不公平的。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應對氣候變化不能以犧牲發展為代價。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溝通和團結。
英國、德國、日本都是發達國家,在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經濟等方面具有成熟的技術,希望在推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上發揮領導作用,但對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缺乏了解,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切實際,有欠公允和平衡。
17日下午,溫總理先後會見了英國首相布朗、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就有關問題做了耐心細緻的工作。
溫總理説,哥本哈根會議已到關鍵時刻,各方不能再繼續相互指責,更不能討價還價,這只會浪費寶貴的時間。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從大局出發,迅速凝聚共識,擱置爭議,共同為會議取得成果作出努力。
溫總理強調,中國自主宣佈的減緩行動目標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同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也不容談判。我們言必信,行必果,一定要實現目標,甚至會做得更好,這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國願意就增加自主減緩行動的透明度開展磋商與合作,也願意將全球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作為努力的方向,這一切體現了中國極大的誠意。
溫總理強調,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消除貧困和發展經濟,但也不能重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發達國家應給予理解和支援,並在資金和技術問題上履行承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要密切溝通協作,爭取會議取得最好結果。
雖然在一些問題上雙方意見有分歧,但始終進行著坦誠、深入的對話,因為這是增進了解、擴大共識的唯一正確方法。
每一場會見都超過了預定時間。溫總理在送走布朗後,對久候了的默克爾表示歉意:“實在對不起,總理女士,讓你久等了。”默克爾風趣地笑著説,剛才布朗從你這裡離開時“撞”上我,也説了同樣的話。會議室裏發出了一陣輕鬆的笑聲。
結束了一系列會晤後,溫總理立即指示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舉行記者會,詳細介紹溫總理會見各方領導人的情況,講明在哪些問題上中國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願意靈活處理的。200多名中外記者與會,迅速將中方最新立場和與各方接觸情況向世界作了充分報道。中國以實際行動做到了公開和透明。
17日晚8時,溫家寶總理出席了丹麥女王瑪格麗特舉行的晚宴,這標誌著領導人集體活動日程拉開帷幕。
但是,在這個宴會上,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外國領導人無意中向溫總理提起,某國將在宴會後召開小範圍領導人會議,商議新的案文。這位領導人手中的與會國家名單上,赫然寫著中國。這引起了溫總理的警覺,既然中國也在其列,為何沒有接到通知。他從一些相關國家領導人那裏得到進一步證實,確有這個會議,但召集方一直未通知中國,十分蹊蹺。
會議開幕以來,曾發生過個別或少數國家拋出案文,引發各方強烈不滿的事件,因為這有悖于公開、透明的原則。溫總理感到此事非同小可,立即離席趕回飯店,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奉溫總理指示,何亞非副部長立即趕到“會場”,對召集方這種別有用心的做法提出強烈不滿,表示一定要公開透明,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強加於人,否則很有可能導致會議無果而終。
與此同時,各種傳聞和謠言紛至遝來:一些發達國家暗中串通,準備加大力度向中國施壓;新興發展中大國竭力阻撓,很可能導致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發達國家因不滿中國不接受“三可”,拒絕向小島國提供更多資金;發展中國家陣營正在分裂;某某大國打算獨自提出案文等等。種種跡象表明,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
當天夜裏,風刮得更緊。各方都在做著最後的準備。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