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自殺低齡化 要學會告訴孩子:沒什麼大不了

2015年04月07日 10:25:00 來源:半月談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起高三學生自殺悲劇引發的思考

  悲劇發生

  對於黑龍江的一位媽媽來説,2011年2月28日深夜,已經變成了“永夜”,因為那個深夜,她的兒子縱身一跳,把自己17歲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黑暗裏。

  這個網名為祝小約的孩子是黑龍江省一所省重點中學高三的學生。高考前一年年底開始,小約決定參加藝考,於是便開始了緊張的藝考培訓和一輪輪的藝術考試。

  小約的理想學校是中國傳媒大學。藝考的過程雖然很緊張但還算順利。2011年2月25日,小約參加完中國傳媒大學在北京舉行的“三試”後回到黑龍江,但是僅3天之後便跳樓輕生了。

  一切發生得太快了,“他根本沒給我留一點兒時間,讓我再做點兒努力。”兒子的突然離開,讓小約媽媽忍受著“尖刀剜心”般的痛苦,同時在一個個無法入眠的黑夜中,另一種更加無邊的痛苦也在糾纏著她:是不是我給他的壓力太大了,才讓他走上絕路?這些年我做錯了什麼?

  反思家庭教育

  小約媽媽一遍遍地回想著兒子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試圖從中找到這個悲劇的緣起。

  小約從小就是一個聰明又貪玩的孩子。他上小學時比同班的孩子小一歲,小學三年級時又跳了一級,跳級以後“仍然保持學習成績中上等”。

  “小升初”時,小約考上了哈工大附中,“報考那個學校競爭非常激烈,100個孩子中只能錄取一個。”從小約媽媽的話語中,完全能聽出兒子是她的驕傲。雖然小約的成績一直不錯,但是中考發揮得並不太理想,僅以幾分的差距與理想的哈師大附中失之交臂。

  小約又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讀高中。這可能是小約學業歷史上的第一次失利。

  家鄉的這所省重點高中在高一時就文理科分班,在選擇文科還是理科問題上,小約與父母産生了很大的分歧。

  小約從小就喜歡閱讀。“剛上小學時,他就已經能獨立閱讀,並能讀故事給其他同學聽了。”媽媽從小就培養小約的閱讀興趣。曾經,小約的閱讀水準是媽媽的驕傲。

  小約的閱讀興趣十分廣泛,小説、散文、動漫、哲學、神話……

  文理分科時,酷愛閱讀的小約當然希望選擇文科,但是,家長從孩子將來就業的角度考慮,希望兒子選擇理科。

  這次分歧以小約的失敗告終——他不得不“棄文從理”了。

  為了給孩子選擇好的任課教師,媽媽托學校領導把兒子插進了“快班”。這所學校同屆有20個平行班,僅有這麼一個“快班”。每個月的月考學校都要排大榜,只有考試成績排在全校前60名的學生才能留在快班,後面的學生就要降到普通班。而普通班的學生如果考試成績能進入全學年的前60名則有機會進入到快班。

  快班巨大的學習壓力,加上小約的成績在快班排得比較靠後,高一的小約非常鬱悶。

  進入高三以後,小約堅定地告訴媽媽他要參加藝考。

  “我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參加藝術考試,他有學習語言的天賦,我過去一直計劃著讓他報考外語專業,但是孩子的熱情感動了我,為了給他一個圓夢的機會,我同意他報考中國傳媒大學。”小約媽媽説。

  但是,讓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兒子的選擇似乎像是賭博:“他只想考中國傳媒,其他學校全都不考慮,根本不給自己留後路。”媽媽讓小約也參加了吉林大學的藝考,“總得有個墊底的。”

  從備戰藝考到參加藝考,小約就像上滿了發條,一直處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中。媽媽回憶,從2月13日正式考試到2月24日結束中傳媒的三試,小約似乎很少睡覺。“每天我睡的時候他都還沒睡,夜裏醒來迷迷糊糊地看到他還在鼓搗,早上也是他把我叫醒,我真不知道這些天他到底睡覺了沒有。”

  孩子內化的壓力是一個無法看清的心靈黑洞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忽視一個現象:孩子承受的壓力有一些是來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壓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壓力內化了。”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説。

  孫雲曉介紹,一個人習慣的形成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被動階段,這時人們的行為更多的表現為遵從,遵從外在的要求和壓力;第二個是主動階段,這時人的行為更多的表現為認同,認同來自外部的要求和壓力;第三個是自動階段,這時人已經把來自外部的要求和壓力完全內化了,行為的動力來自自己。

  當到了自動階段,孩子把承受這些壓力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當成自己必須、應該做好的事情。“這個力量是巨大的。”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那麼多大家眼裏的“好孩子”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們更容易把外部的壓力內化。當他們做得不夠好時,他們更加不原諒自己,他們對自己更加不寬容。

  孫雲曉至今也無法忘懷一個13歲的寧夏小女孩。小女孩在小學畢業典禮的當天上吊自殺了。她的爸爸媽媽看到孩子的遺書時悲痛欲絕。孩子寫道:爸爸、媽媽,我是個差生,我沒考好,我上不了重點中學。我死了,可以給你們省10萬元。

  這對父母想了又想,他們從來沒有跟孩子説過考不好還要花10萬元錢的事。只是跟鄰居議論過:是花錢上的中學,6年下來差不多得花10萬元。誰知道這個無心的閒聊卻讓孩子認真了。

  “你要知道,什麼叫童年恐慌啊。童年恐慌就是,兒童由於面臨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産生的一種焦慮。而這種恐慌正在越來越厲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瀰漫著。”孫雲曉説,這麼巨大的恐慌和壓力被孩子內化了,這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呀!“同時,我們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孩子正處在一個‘暴風驟雨’的時代,他們容易偏執、容易走極端。”

  為了激勵孩子,我們在孩子面前鋪開了一條沒有退路、沒有出口的道路。

  於是,從小到大,孩子們默默地毫無選擇地內化著周圍強大的要求和壓力,而大人們往往對此渾然不知,也就無從感受這種內化的壓力到底有多大。“它成為一個心靈的黑洞,正在給孩子造成致命的傷害。”孫雲曉説。

  “當孩子的壓力內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尋找解脫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孫雲曉説,“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有好的引導,孩子可以釋放掉心裏的壓力,重新輕裝上陣,否則,很有可能誤入歧途。”

  貼近孩子的心靈最重要

  “教育的關鍵在於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孫雲曉介紹,這裡所説的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一味地對孩子好,而是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

  “我能理解這個孩子沒能學文的心情,其痛苦一定不亞於失去一個情人。”孫雲曉自己就是一個酷愛文學的人,因此他非常理解小約沒能學文時的深深的無望感。

  小約媽媽也在心裏無數次地檢討她和丈夫當初的做法。

  “其實,孩子上了高中以後我對他就不太了解了。”小約媽媽説。

  由於孩子初中時的學校是在哈爾濱市區,為了照顧孩子,小約媽媽把工作調到了哈市,高中,小約又回到了家鄉,可媽媽沒能再把工作調回來。這樣,她上班就要很早出門,晚上也會很晚回來。為了保存體力,小約媽媽通常晚上9點之前就會睡覺。此時,在高考重壓下的小約,每天卻過著極為緊張封閉的生活,每天早上6點多就要從家裏出發,晚上到家媽媽通常都已經睡覺了。

  父母和小約的溝通已經非常少了。

  這時的小約仍然酷愛閱讀,因此,每天晚上的時光對於小約來説是非常自由的,他會大量閱讀。

  “我覺得這種大量的閱讀一定會影響他的學習,所以,經常過一小段時間就沒收一次他的書,但是,沒收了他還會買,他的零花錢幾乎都用在了買書上。”小約媽媽説。“我現在最大的失誤是,只知道沒收他的圖書,給他騰出更多的時間學習,而沒有坐下來跟他溝通,走進他的心靈。”

  高考+藝考讓孩子身心俱疲

  無法回避的是,小約是個正在承受著高考壓力的高三學生。

  過大的高考壓力無疑也是造成小約一家悲劇的原因之一。

  “學校裏沒有了音樂課,沒有了美術課,甚至沒有了體育課,從早晨6時一直到晚上9時,高三的孩子都被困在教室裏一套一套地答題。”小約媽媽説,孩子臨走前的那個晚上,曾反覆跟她説:人類的“貪慾”太大了,把地球都給毀了。孩子盯住媽媽的眼睛,堅定而果斷地説:“我要去拯救地球,媽媽記住這是我的遺囑!”

  “一個17歲的少年,概括人類即將毀滅的根本原因就是‘貪慾’,多麼準確而恰當。是我們太‘貪’了!”小約的媽媽説。

  除了高考,小約又加上了藝考的枷鎖。

  “經歷過藝考的家長都不會忘記那些個天昏地暗趕考的日子。”小約媽媽説。

  所有的藝術類學校的招生考試都集中在年初的一二月份,而最後的合格成績是在四月份後才公佈,因為不知道孩子能拿到哪個學校的合格證,家長們只好像無頭的蒼蠅,亂考亂撞,帶著孩子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馬不停蹄地趕考。

  “我們只是參加了兩個學校的藝考,從2月13號到2月25號,幾乎一直在馬不停蹄地趕場,早上出門,從考場出來常常已經到了晚上八九點。還有家長讓孩子報考了10多所學校,付出的辛苦和勞累可想而知。”小約的媽媽説,因為有些學校考試時間發生衝突,有的家長甚至帶著孩子在兩個城市之間來回地奔波。孩子來不及休息,有時只能在計程車上啃麵包,換服裝。一個學校又一個學校的考試;一個專業又一個專業的考試;一個專業的一試、二試甚至三試……

  承受著這種壓力的並不是只有小約一個人,但是沒有出事的孩子並不意味著就不痛苦。不少同學在得知了小約的事情之後表示:不是我們不想這樣做,是我們還沒有勇氣。

  那年的4月是藝考公佈“三試”結果的時間,小約媽媽得到通知,小約已經通過了中國傳媒大學的“三試”。這個消息讓她陷入了更大的悲傷之中。

  小約媽媽是個堅強的人,她一直在反思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的失誤。但是,無論多麼深刻的反思,也無法換回孩子的生命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半月談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