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3-08-16 09:22: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一封封書信傳遞著對雪域高原的深情掛念

  幸福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向“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致賀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權,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拼搏,讓西藏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2019年、2023年兩次致信祝賀西藏發展論壇、給隆子縣玉麥鄉群眾回信、給西藏民族大學發賀信、給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回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同西藏各族群眾通信,向有關方面致賀信。一封封書信,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西藏各族人民的深深牽掛。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看到,告別千年貧困的雪域高原,正奮力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篇章。

  紙短情長,多封信箋飽含深深牽掛

  “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長346.8倍,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35.5歲提高到72.19歲”“2022年西藏累計實現脫貧人口就業20.97萬人”“藏語言文字得到廣泛使用,各類文物古籍的保護利用取得新進展”……在“2023中國西藏發展論壇”上,來自澳大利亞、德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位中外嘉賓共同分享以發展促人權的經驗,併為西藏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西藏工作歷來是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進入實現長治久安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謀篇佈局。近年來的多封信箋都傳遞出習近平總書記對雪域高原的深深牽掛。

  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隆子縣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指出,“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們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2018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週年指出,“西藏民族大學60年來取得的成績,是在黨的領導下西藏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生動體現。”

  2019年6月14日,“2019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西藏拉薩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指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短短幾十年,西藏實現了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人民團結奮鬥,把貧窮落後的舊西藏建設成了經濟文化繁榮、社會全面進步、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西藏取得了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呈現出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的發展景象。

  今天的西藏,2019年實現整體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2年脫貧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38萬元,脫貧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今天的西藏,經濟總量從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165億元以上;糧食産量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107萬噸;2022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8753元、18209元,比2021年分別增長8%、10%左右。

  今天的西藏,人口已由1959年的122.8萬人增長到2021年的364.81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6.01%,每人平均壽命達到72.19歲。全面建立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320.38萬人次。

  小村巨變,村集體經濟收入超千萬、每人平均年收入10年間翻了20多倍

  走進拉薩河南岸的慈覺林村,水泥硬化路面寬闊通暢,太陽能路燈沿線挺立,小塊的綠地上綠樹成蔭、花朵盛開。道路兩旁,一座座多層的白墻紅頂藏式小樓有序分佈,房屋配置的落地窗、門前屋後的小汽車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過去,這片15平方公里的狹長山溝裏,村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提起村子的變化,藏族大媽拉次十分激動,她拿起手機展示了幾張照片:照片中的慈覺林村一片灰濛濛,通村的土路塵土飛揚,路邊的幾間土房子殘破老舊,遠處的耕地上村民在勞作……“照片是之前拍攝的,那時候村裏都是土路,房子也破破爛爛的。我們離拉薩市區只有幾公里,但去一趟城裏要很長時間,只能坐拖拉機或者走路去,自己家有汽車、電動車這些當時都不敢想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把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區域,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從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到一望無垠的藏北草原,從千溝萬壑的藏東鄉村到遙遠壯闊的“天上阿裏”,西藏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慈覺林村也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

  今年62歲的旺慶是慈覺林村黨總支書記,目睹10多年來村裏的巨變,他介紹道:“慈覺林村有1212人,共有4個小組,以前村民都是以種馬鈴薯、青稞,養牦牛為生,年收入平均下來只有800元。現在在黨的政策帶動下,村民收入高了起來,主要靠外出務工和周邊的旅遊産業,年收入每人平均下來有2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也高了,好的時候一年有1000多萬元。”

  隨著《文成公主》實景演出在當地唱響,慈覺林村的發展進一步提速,從傳統農村加快轉型為依靠文旅産業多种經營的新型村莊。《文成公主》是西藏自治區重點打造的藏文化大型史詩劇,講述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與松讚幹布和親的歷史故事,由800余名當地的藏族農牧民群眾參演,通過文化扶貧、産業扶貧的方式,有效帶動區域經濟全面脫貧、助力鄉村振興。

  “項目建設時,村民就在這裡搞運輸、搞建設掙錢,項目建成後又來當演員,我們村有90多人白天務工務農,晚上參加演出,每月能多賺3000元到4000元。”旺慶説,現在劇場連商業街共有100多畝,遊客多了之後,很多村民把房子租出去或者經營旅遊相關産業,每年的收入也不少。

  《文成公主》實景演出不僅讓村民走上舞臺,連村民家裏的牛羊也拿起了“工資”。村民索朗次仁憑藉著150多只羊在劇中的演出,每個演出季可增收7.8萬餘元。隨著周邊的商業配套逐步發展起來,他的兒子回村當起了卡車司機,每月收入萬元有餘。

  激揚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如今,西藏的各族人民,生存權、發展權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在採訪中,“圓夢”是不少藏族群眾提到的高頻詞之一。

  坐在裝修一新、極具特色的藏式小洋樓前,藏族大媽拉次用流利的普通話高興地介紹著,“2012年之後,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家以前的土房子現在成了小洋樓,不但4口人完全夠住,多的還能租出去賺錢。不僅我們家這樣,村子裏很多戶都這樣。”

  在《文成公主》項目開始建設時,拉次就參與其中,從事保潔工作,現在已經成為保潔主管,每個月有7000多元的工資。“以前我什麼都不懂,種地也沒有太多收入,更不會説漢語。有了工作後,不僅收入多了,見識也廣了,現在學漢語這個願望也實現了,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

  像拉次家一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在慈覺林村並不少見。為保護極高海拔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西藏自治區自2018年開始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項目,涉及20個縣居住在海拔4800米以上地區的13萬多人。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德吉宗巴和老鄉們一起從墨竹工卡縣整體搬遷,告別了曾經種地放牧的生活,開啟了全新的城市生活。

  搬遷到慈覺林村後,在這裡立足成為了德吉宗巴的願望。當時,看到《文成公主》實景演出的招聘資訊,德吉宗巴就報了名,通過一系列演出培訓和技能訓練,德吉宗巴如願在劇場當上了群眾演員。她很快找到感覺,在劇目裏扮演多個角色,憑藉著兼職演出,每月可增收4000多元,“不怕在城裏面落不下腳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一個都不能少”,進一步讓特定群體的權利享有特殊性保障。今天的西藏,婦女兒童權益得到切實維護,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不斷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成效顯著,特殊群眾有了更加充分的條件去追求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我喜歡跳舞,我愛這個工作。”儘管普通話並不流利,但倉啦依然堅持重復説了好幾遍,堅定的語氣流露出她對舞蹈的熱愛。倉啦的腿有輕微不便,但她一直沒有放棄舞蹈,2018年,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關懷和幫助下,倉啦經過專業培訓開始在《文成公主》實景演出擔任舞蹈群演,每場演出扮演9個角色,每個月能穩定增收4000多元,不僅生活越來越好,在實現舞蹈夢想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順暢。

  凝聚合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雪域高原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酒店民宿、藏式風情街、旅遊商品店……記者在現場看到,隨著遊客增多,劇場周邊也聚集了多門類、多業態的産業,構建起了“多點支撐、多業共生、多元融合”的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文成公主》既是一個文化項目,也是一個惠民項目,10多年來,項目致力於以産業促就業,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當地農牧民的可持續發展,有力促進了當地群眾就業創業,做到了既富‘腦袋’又富‘口袋’,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該項目負責公司域上和美集團董事長邱偉介紹。

  據了解,2013年首演至今已累計演出1700余場,該劇場及配套項目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累計向當地民眾發放薪資4億多元。項目帶動形成了一個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的文化園區與旅遊景區,各類文商旅企業100余家入駐發展,各類個體商戶500余家在此經營創業。

  在邱偉看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民營企業有著獨特的作用。企業可以通過一些市場化的手段帶動當地老百姓去致富,比如説在民族地區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發展適合當地的産業模式,更好地把中華文化故事講好、把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凝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據了解,在一系列政策和舉措的支援保障下,自2022年全自治區“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以來,共450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493個村,投入1.14億元,為西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民營企業的力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民營企業實現了自身發展,也帶動了百姓增收、區域價值提升,這是企業的榮耀。”邱偉説。

  如今,美麗的雪域高原上,興産富民的故事正在持續更新:桑日縣的8500畝高海拔葡萄種植基地,為當地提供長期就業崗位60個,使周邊10個村的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務工增收;雙湖縣的牧業合作社,既科學集約使用生産資料和勞動力,推廣從遊牧向半舍飼轉變,加大牲畜出欄力度,提高畜牧業産出,又能推動實行按股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有效帶動困難群眾增收;墨脫縣瞄準鄉村旅遊市場,突出農旅特色産業融合,加快旅遊項目及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綠色發展新樣板,不斷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今年以來,截至6月底,全區脫貧人口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3592元,同比增長 17.48%……”數據顯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鄉村全面振興見實效,雪域高原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薛鵬 自西藏拉薩報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