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提檔升級,鄉村基礎設施更完備(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①)

2023-01-06 09:1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王 浩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系列報道,展現鄉村宜居宜業給廣大農民帶來的獲得感,反映農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訴求,展示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具體舉措。

  ——編 者

  補短板,解決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出水快,勁兒大,二樓用水也沒問題,洗澡、做飯方便多了。”説起用水變化,河北省磁縣磁州鎮東侯召村村民陶利打開話匣子,“最讓咱滿意的是,水變乾淨了,喝起來透著甜。”

  曾經,安全飲水是村裏的一道難題。“家家戶戶喝的是深井水,味道苦、鹼子多。水要先澄一會兒才能喝,水壺用久了就結一層厚厚的水垢。”陶利坦言,“水量也不行,管道年久失修,受不了大水壓,水龍頭只能流出‘一條線’。”

  “雖説南水北調幹渠離我們不遠,可過去因管網缺失、管道老化等原因,大夥兒喝不上優質水。”村支書王小彬説,“如今補上了供水設施短板,南水直接入戶,村民告別了祖祖輩輩喝的苦鹹水。”

  大水網連上了小農戶。從2020年至2022年,磁縣累計投資2.3億元,開展農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換項目,累計鋪設主管網35公里、村內供水管網2000多公里,建設加壓泵站2座,“南水”暢流,全縣22.6萬人受益。“江水置換地下水,水質明顯提升,群眾安全飲水有保障。”磁縣水利局黨組成員、農水股股長朱海介紹,“水垢少了,老鄉家裏的熱水器、燃氣壁挂爐都更耐用了!”

  近些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補鏈補網,打通“最後一公里”。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困擾億萬農民祖祖輩輩的“吃水難”歷史性地得到解決。不光是水,有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通寬頻。

  補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要聚焦廣大農民的急難愁盼,精準發力,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

  在河南省封丘縣魯崗鎮劉留橫村,一條條硬化路向遠方延伸。“以前,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全是水坑,咱就盼著有平坦的出村路。”村民劉大志回憶。

  平整路面、建設綠化帶、鋪設污水管網,如今的出村路煥然一新。“路修好了,出門一腳平。”劉大志感慨。

  瞄準村民出門需求,鄉村交通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出村路連上主幹道,泥巴路變成柏油路,家門口就能坐公交,趕集市、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尹崗鎮王李寨村村支書陳東方説,“近期,村裏主要道路兩側裝上路燈,村民晚上出門也好走了。”

  修建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目前封丘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700多公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安裝路燈8000多盞。“下一步,將著力優化農村交通基礎網,繼續在硬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不斷推動公路、客車、物流協同發展,建設‘四好農村路’,增強群眾出行幸福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高國勇介紹。

  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加快補短板,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持續改善,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業農村部提出,接下來,要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實現往村覆蓋、往戶延伸。

  破瓶頸,助力鄉村特色産業發展

  山尖像錐子,山脊像刀子。三峽岸畔,群山延綿,臍橙漫山遍野。

  “我家果園有80多畝,最陡的坡有七八十度,運橙子下山,著實讓人犯難。”湖北省秭歸縣泄灘鄉坊家山村果農周青山説,“過去靠人背,一趟背120多斤,來回要花一個半小時。”

  果園軌道運輸讓橙子坐上“鐵軌”,解決運輸難題。“我投入20多萬元,政府補貼30%,在果園鋪設地軌。如今,一個貨箱能裝500斤,來回運一趟只要12分鐘。”周青山説,“不僅運輸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降下來了。”

  2017年至2022年,秭歸縣整合涉農資金,累計安裝1000多條、18萬多米長的運輸地軌,解決了山地果園運輸難題,為臍橙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看全國,農業農村部門加強山地果園機械設備,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助力鄉村産業提檔升級。“基礎設施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強化政策扶持,分層分類加強建設。”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説。

  5G、大數據、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運用,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手段。

  冬日暖陽鋪灑在果園,江西省安遠縣鶴子鎮半逕村村民魏韶珍架起直播架,調好鏡頭,開始直播。“好山好水結好果,現摘現賣。”吆喝聲響亮,網友紛紛點讚下單。

  手機成為新農具,擱以前,魏韶珍想都不敢想。“四面都是山,信號差,網速慢,手機卡得厲害,別説直播了,打電話都費勁。”魏韶珍説。

  建基站,開通5G信號,小山村連上了大世界。“網速噌噌的,上網方便多了。我參加了縣裏組織的電商培訓,直播帶貨成了每天少不了的‘農活’。”魏韶珍笑呵呵地説。

  種得好才能賣得好,一根網線,促進全産業鏈升級。在魏韶珍的果園裏,水肥一體化、無人機噴藥設備、自動監測系統一應俱全。“我現在種的是‘數字果園’,大數據精準指導,肥藥減量,果子産量和品質都上去了。”魏韶珍自豪地説。

  “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我們全力推進數字賦能,完善‘網’‘數’‘雲’等設施,推進果園管理、果品加工銷售數字化。”安遠縣果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志勇介紹,縣裏已建成9個“網際網路+”智慧果園,約5000畝果園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數字基礎設施為現代農業裝上“數字引擎”。目前,數字鄉村建設起步良好,全國累計創建9個農業物聯網示範省份、建設64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農業農村部提出,將聚焦網路基礎設施不足、創新能力不足、有效數據不足等問題,加強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援,力爭到2035年智慧農業邁上新臺階,農業生産資訊化率達到27%。

  強管護,促進鄉村基礎設施長效運作

  烏江岸畔的群山裏,重慶市武隆區廣坪村深藏其間。“過去這裡山高坡陡,有水存不住,只能挑著水桶四處找水。”村民羅德權回憶。

  連通管網,實現水廠直供;建蓄水池,引水入戶,水利部門多措並舉解決廣坪村飲水難題。“通了自來水,一天都離不開。”羅德權説,“遇上水壓小了、水管堵了,就趕緊給水管員打電話,有人管,不耽誤事。”

  水誰來管?錢從哪出?廣坪村進行了探索。“村裏通過一事一議,約定每升水費為1.5元,其中一部分用來支付水管員工資和維修費用。”村水管員鄭志銀介紹,“小事不用出村,大事及時上報,村民24小時都能用上水。”

  從水源地到水龍頭,長效運作機制不斷建立。水利部門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供水單位運作管理責任等“三個責任”體系。

  不光是管水。各地積極探索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確保有制度、有隊伍、有資金,建好更管好,讓農民持久受益。

  在山東省慶雲縣尚堂鎮前王村,寬敞的道路縱橫交錯,兩邊樹木挺拔。“路長上崗,守土盡責,為群眾看好出行路。”村黨支部書記、路長王希昌説。

  出村路窄,錯車困難;路面不平,怨言不少……2022年,王希昌積極爭取資金,改造村道。“現在村主幹道從5米拓寬到8米,出行更暢快。3000多米的村組路也進行了硬化美化,不再雨天一腳泥。”

  重建更重管,日常維護也下足功夫。王希昌細數,“定期組織村民清理垃圾,解決亂佔亂倒等問題,此外還要做好安全宣傳教育,引導大家平安出行。”

  “鎮裏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規範長效的路長制工作管理模式,4條主幹路實行路長幫包負責,做好日常養護。”尚堂鎮黨委書記南照龍介紹。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要健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管護方式、管護經費來源等,有條件的地方要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確保鄉村建設項目長期穩定發揮效用。”彭超説。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6日 18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