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受訪青年明確表示願用所學回報家鄉
91.1%受訪青年明確表示願用所學回報家鄉
如何做好返鄉準備 76.6%受訪青年建議了解家鄉發展需求
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人才。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返鄉創業大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與活力。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
本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7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明確表示願意用所學回報家鄉。做好返鄉準備,76.6%的受訪青年認為要了解家鄉的發展需求,71.9%的受訪青年認為要熟悉家鄉的就業市場。
受訪者中,00後佔28.6%,95後佔20.7%,90後佔30.2%,85後佔10.8%,80後佔9.7%。
91.1%受訪青年明確表示願用所學回報家鄉
今年25歲的葉胤出生在四川省自貢市榮縣來牟鎮一洞橋村。2018年從四川民族學院會計專業畢業後,葉胤曾在成都一家婚紗租賃公司做銷售。2021年年初她辭職,準備創業,也是在這個時候她接觸到了自媒體。“今年自家的果園面臨無人打理的狀況,我就考慮接管果園,通過自媒體、電商來銷售水果”。
葉胤説,自己的家鄉作為“千年鹽都、川南茶鄉、西部陶都”,有著豐富的物質與文化底蘊,但在電商發展上還處於空白,“這幾年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我決定返鄉創業,同時通過自媒體來記錄、宣傳家鄉”。
調查中,91.1%的受訪青年表示,願意用所學回報家鄉。
今年35歲的白玉亮返鄉創業10年了。他的家鄉在陜西榆林的綏德縣。在當地,年輕人被稱為“後生”,由於在家排行老二,鄉親們都稱呼白玉亮“二後生”,這也成為他返鄉創業後,在社交平臺上的身份標簽。
2011年大學畢業後,白玉亮在城市找了一份對口的工作。有一天刷微博時,白玉亮看到了一條家鄉紅棗滯銷的消息。經過新媒體平臺的轉發,這批紅棗很快就賣完了,這給白玉亮觸動特別大,也讓他心中深藏的鄉土情懷找到了歸宿,“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對土地和農産品有著很深的感情”。
2012年,白玉亮辭掉工作返回家鄉,進入了一個從沒接觸過的領域:電商。“剛開始沒有客戶,收入不理想,周圍人對我也不認可。鄉親們不理解,覺得父母辛辛苦苦讓你上了大學,好不容易從山溝溝裏跳出來,為啥要回來”。
面對這些質疑,白玉亮堅持了下來。不懂電商知識,就買回來一摞摞書,自己學。沒有團隊,就自己當美工、客服,24小時線上,“哪怕是淩晨,只要一有提示音,我就立馬坐到電腦前回復消息”。
就這樣一個人、一台筆記型電腦、一輛電動車,白玉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兩年後,他開始組建團隊。如今,他已經有了一個由返鄉青年組成的七八人的核心團隊,大家分工有序,有負責電商的,有負責渠道對接的,還有負責視頻剪輯的。品質做上去了,包裝、物流也都能保障,白玉亮的口碑傳開了,很多客戶找到他,購買家鄉的特産,這也讓鄉親們對他有了認可,覺得這個後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農産品賣個好價錢。
做好返鄉準備 76.6%受訪青年建議了解家鄉發展需求
“我家的果園需要每天澆水,白天溫度高,只能早晚澆。今年受天氣影響,果子被曬壞了不少。”葉胤説,農業會受到天氣的影響,經驗不足容易導致虧損,所以在返鄉創業前要做好準備,“創業是個漫長的過程,短期內可能沒有收入而且需要大量投入資金,所以要考慮好。做實體農業需要考慮到銷售渠道,是自産自銷還是市場批發。農産品成熟後採摘週期短,銷售時間的把握也很重要”。
“既然是創業,那麼就有成功也有失敗,心態很重要。”葉胤覺得,年輕人返鄉創業,不能急於求成,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做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準備。
葉胤覺得,年輕人返鄉創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經驗,“如果能有更系統的農業培訓課,再加上一些政策扶持補貼,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返鄉創業”。
對於返鄉要做好的準備,76.6%的受訪青年認為要了解家鄉的發展需求,71.9%的受訪青年認為要熟悉家鄉的就業市場。其他還有:掌握專業技術知識(64.5%)、職業發展規劃(54.2%)、創業技能(42.7%)和融入家鄉的心理準備(40.8%)等。
“我在創業兩三年後,準備擴大團隊時,手頭比較緊張,就去當地人社部門申請了無息貸款。這筆錢對我創業幫助非常大,可以放開手做想做的事。”白玉亮覺得,現在城鄉差距在縮小,對於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來説,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會有收穫,同時也要不斷學習,“像我們縣城有農人圈、沙龍,有學習的機會。陜西省的團組織會組織創業培訓,邀請一些創業成功的老師作分享,鼓勵有想法的年輕人去嘗試”。
在自己創業的同時,白玉亮也帶動了周圍鄉親們就業,“現在我們有將近10個阿姨,負責電商平臺的打包、發貨。合作的農戶就更多了,大家覺得跟著我幹有奔頭”。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選擇了返鄉就要堅持下去。”2020年,白玉亮入選了第八屆“陜西好青年”。他覺得,作為一個年輕人,在這個時代,不僅要自己發展起來,更要關注身邊的人,帶著大家一起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樣才更有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