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著廠長找廠長” 新中國汽車工業創業史佳話
“當著廠長找廠長”
新中國汽車工業創業史佳話
本報記者張建、姚湜、段續
一汽,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起點。
走在吉林省長春市東風大街上,毛澤東手書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漢白玉基石,連同莊重大氣的一汽標誌性建築巍然矗立。這裡,是中外遊客來到長春的重要打卡地。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典禮在此舉行,開啟了新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第一步。之後,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這裡誕生。
回望新中國汽車工業創業之初,崢嶸歲月中很多佳話讓人記憶猶新。這些創業之初形成的學習、創新、抗爭、自強精神,不僅推動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歷史進程,也不斷激勵著一汽人勇挑重擔,努力肩負起“一定要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的時代使命。
抽調幹部進工廠
集中力量辦大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發展工業成為重要任務。中國人何時能開上自己製造的汽車,成為時代之問。
在毛澤東簽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引領下,新中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培育出一汽這個“共和國長子”。
快速建設一汽,最關鍵的是人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大批高技術工人奔赴長春。據不完全統計,僅上海市私企和公私合營企業支援一汽的技術工人就有近千名。同時,中組部抽調廳局級幹部150余人抵達一汽。全國各地奔赴一汽的人才中,還有一批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
長春作為一汽所在地,也投入了巨大力量支援建設。長春市第一屆黨代會確定了“主動積極、儘先辦理、只許辦好、不許辦壞”的支援方針,1954年市政建設費用84%用於一汽,機關幹部等3萬餘人參加了建設一汽的義務勞動。
各地不僅支援人才,還貢獻了大量物資。當時最繁忙的時候,每天有兩三百個車皮滿載著各種材料和設備,源源不斷送到建設工地。
由於汽車工作專業性很強,在火熱的建設現場,“不恥下問、不會就學”成為風氣——這種學習文化如今仍在一汽延續。1954年起,為了提高領導幹部的文化水準和技術知識,一汽掀起了摘掉“白帽子”學習運動,專門設立了一個領導幹部業餘進修班,配備了包括蘇聯專家在內的很多教師,先後有100多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參加學習。
補習班見縫插針,爭分奪秒。學員早上六點半乘大客車來廠,七點準時上課,九點下課趕去上班,星期日就借用市內託兒所補習或由老師解答疑難問題,或者利用星期日做實驗。就這樣,不論嚴寒酷暑,他們風雨無阻,一共堅持了三年。
通過學習,學員們不僅初步掌握了汽車製造的基礎知識,還學會了操作機床、幹鉗工活,許多女學員都學會了駕駛汽車。通過這次學習,這批從黨政軍各條戰線調來的處級以上幹部,逐步摘掉了“白帽子”,進而提升了一汽管理者的整體素質。
寒冬施工不間斷
火車頭成“取暖器”
1953年的冬季,一汽的第一個冬季施工期。12月的長春,冰封雪飄,氣溫動輒跌破零下三十攝氏度。
建設者們住在四壁透風的建築工棚,作業時,頭頂雪天,腳踏凍土,爬上30多米高空綁扎鋼筋,澆築混凝土。有的人手被凍裂出一條條大口子,用膠布纏起來繼續幹。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極寒天氣裏如何施工、確保工期,一汽的建設者們想了很多管用好使的辦法。
塔吊車不能發動,司機就半夜爬起來,用炭火烘烤,確保上班時吊裝作業不受影響;不能走結冰路面,工人們就用草甸子鋪路,保障暢通無阻……
施工中,工人們刻苦學習,鑽研技術,搞了很多技術創新。比如,大家摸索出用手識別磚的好壞,創造“雙手砌磚法”,從每人每天砌磚六七百塊提升到一兩千塊。
1954年下半年開始,一座座高大廠房陸續拔地而起,土建工作逐步由室外轉入室內。
為了在20多萬平方米的封閉廠房裏開展規模更大的冬季施工,蘇聯專家基列夫提出用火車頭取暖。
用火車頭取暖?能行嗎?建設者們反覆研究後認為可行。
決定一齣,就有回聲。鐵道部專門從全國各地調來了8個蒸汽機火車頭供一汽建設使用。
為配合火車頭“取暖”,工地重新設計了管道系統,對蒸汽機車進行了改裝,滾燙的蒸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施工現場。火車頭變身超大暖風機,有力地保障了冬季施工。
當著廠長找廠長
功名利祿拋腦後
1952年4月,時任中央重工業部汽車工業籌備組主任的郭力被任命為長春汽車廠(後正式命名為第一汽車製造廠)廠長,他隨即帶領籌備組部分成員來到長春。
在市郊,郭力指著一片遼闊的莊稼地,興奮地對前來報到的年輕人説:“我們就要在這裡建設我國的第一座汽車製造廠!”
新中國的第一個現代汽車製造基地從原野上起步。創業初期,這裡“一無人力、二無陣地、三無經驗”,郭力求賢若渴,大量“招兵買馬”。
正當大家在郭力的帶領下熱火朝天地籌建汽車廠時,他卻有了“讓賢”的想法。
這是為何?郭力曾告訴老戰友文格,他想請一位熟悉東北情況的人當廠長,自己當副手。“中央決定汽車廠要三年建成投産,如能有一位熟悉東北情況,資格老一點、能力更強、位置更高的同志來當廠長,會更有利於調動各地力量支援一汽建設”。
為了把廠長“讓出去”,郭力多次赴北京、瀋陽,向黨中央、東北局請調廠長。1953年初,郭力終於盼來了接替他的饒斌,自己“降職”為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饒斌抓基本建設,郭力抓生産準備;饒斌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郭力踏踏實實、認真細緻,兩人配合默契,圓滿完成三年建成投産的任務。“當著廠長找廠長”的故事,也成了新中國汽車工業創業史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
饒斌和郭力,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相互信任,各展所長,成為很好的榜樣。
榜樣的作用也影響了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幹部。有的幹部在原地方吃小灶、配專車,來到一汽後,一律到大食堂排隊。
在黨員幹部和全體工人的努力下,在全國各地的支援下,創業者們戰天鬥地。短短三年,一座現代化大型汽車廠拔地而起。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國産汽車駛下裝配線,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揭榜挂帥”展紅旗
改革創新爭一流
解放牌汽車問世後,迅速成為中國城鄉交通和公路運輸的主力軍,它給幾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隨後,一汽又于1958年先後研製出新中國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
東風牌轎車試製出來以後,為了讓“紅旗”轎車儘快問世,一汽採用了“揭榜挂帥”。時間短,任務重,一汽打破常規,張榜招賢。“紅旗”轎車對標樣車克萊斯勒2000多個零合件,不到幾小時,就被大家悉數“揭”走。
第一汽車製造廠原總設計師劉經傳回憶,當時不用一汽總廠下令,各個車間領導都搶著趕到設計處領任務,想做哪個,就把樣車的零部件抱走。雖然現在看來不規範,但那個時候,大家都是被時代精神鼓舞著,埋頭苦幹。
劉經傳當時負責的是汽車底盤上配的液壓自動變速箱,拆開一看傻了眼,裏面要比機械變速箱複雜得多。他只知道有油管通進去,卻不清楚這些零部件如何工作。
“必須弄懂,否則就是白費勁。”他説。巧的是,劉經傳找到一本俄文書正好有相關章節講這個問題。經過反覆學習試製,他終於完成了任務。“做第一輛‘紅旗’時,巧合事情太多了。”劉經傳説。
廢寢忘食,埋頭苦戰,一汽的工人們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1958年8月1日,一汽試製出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外形美觀典雅,內外裝飾富有民族風格。這輛車最大功率200匹馬力,最高時速185公里。
然而,紅旗品牌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近年來,“産品少,品質還不好”“紅旗車何時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一汽紅旗等自主品牌發展問題常被質疑,改革的迫切性再次擺到了一汽面前。
創業時期形成的學習、創新、抗爭、自強精神再一次激勵著全體一汽人。
2017年以來,一汽推進內部改革,大幅度機構重組,大範圍人事調整,全方位品牌重塑……改革後,一汽設立了研發總院等部門,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機制,員工工資直接跟其産品市場表現掛鉤。一汽研發總院黨委副書記王冬梅説:“技術好不好,市場説了算,一汽已形成研産銷一條龍的體系。”
統計數據顯示,一汽實行全員競聘後,高級經理競爭上崗,平均年齡下降3歲,年輕幹部佔比提升13.3%。這些年,“與時間賽跑”已融入一汽人的血液。每當夜幕來臨,一汽總部大樓經常燈火通明。很多“80後”“90後”被委以重任,在紅旗研産銷體系中挑起了大梁,年輕人更懂年輕人需求,紅旗車受歡迎也得益於此。
改革激發了競爭意識,一汽員工更有幹勁了。一些改革之後成為高級經理的員工説,通過多輪競聘和引入外部優秀人才,打破了大家對國企“大鍋飯”和“鐵飯碗”的認識,讓競爭上崗成為普遍共識,危機感也增強了。
幾十年砥礪前行,“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一汽已構建了從東北到華北、華東,再到西南、華南的産業佈局,紅旗、解放和一汽-大眾、一汽豐田等品牌享譽海內外,發展勢頭強勁,紅旗品牌今年將向40萬輛銷量目標發起衝擊。
從空白中走來,在努力中前行。根據《中國一汽2025戰略願景規劃》,到2025年,企業將基本完成世界一流移動出行服務公司建設的主體工程,實現“再創一個中國一汽”的目標。
中國一汽董事長、黨委書記徐留平表示,當前全球汽車産業正處在變革時代,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共用化正在重塑汽車産業,唯有不斷創新和匯集各方面優勢資源,實現合作共贏,才能贏得未來汽車産業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