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志願填報:先選學校還是專業?這些原則要記牢
志願填報,要記牢這些原則
【高考路上 解疑釋惑】
俗話説,七分考,三分報。高考結束,報志願成了考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理想與現實、興趣與就業,誰前誰後,孰輕孰重?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新增8個省份實施新高考,全部採用“3+1+2”模式,在志願設置和錄取規則上出現較大調整,志願填報變得頗為複雜。為此,本報連續推出《高考路上 解疑釋惑》欄目,邀請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為考生及家長出謀劃策、化解難題,提供最具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志願填報指導服務。
關鍵詞:新高考 新高考錄取的“一二三四”
湖南考生家長:作為今年剛剛加入新高考的省份,我們應該怎樣填報志願?總原則是什麼?需要注意什麼?
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教授:隨著知分填志願和平行志願的普遍執行,各省在志願填報之前都會公佈考生成績分佈情況,考生和家長對自身考分在全省的位次大都了然于胸。目前需要做的是注意錄取政策規定的學習,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明確自己成績所處位置,加強對學校和專業情況的了解。應該説,新高考的志願填報因可填報院校專業組數量大增(一般都在45個),“掉檔”的可能性較以前降低,志願填報更為容易一些。大家之所以覺得心裏沒譜,是覺得過去分文理科只有兩條分數線,分析自己成績與學校分數要求的匹配度更容易;而今年改成了“院校專業組”作為招生單位,如一校若設9個專業組,則會有9條線,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對應位置。其實這些問題,仍可通過填報前做好紮實的“功課”來解決。下面有幾點供參考:
一個注意:關注我國高考錄取各省差異。我國當前高考錄取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建立在分卷考試基礎上的分省錄取:高考試卷有若干種,招生計劃分撥到省,各省確定錄取批次與規則等,這樣一來,各省志願分佈和錄取結果會因省情不同而不同。
二項準備:一是對本省域的招生計劃、錄取政策與規則、錄取時間安排、徵集志願的時間等做充分了解,不打無準備之戰;二是對考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充分了解,思考未來發展道路。
三個重點:一是學業規劃與路徑選擇,不妨從上大學起規劃學業,是讀完本科就業、還是讀碩士博士?二是院校與專業選擇,大致列出自己喜愛的學校、城市、專業,注意自己的選考科目要與這些學校、專業的要求相匹配。三是分數排位的分析與使用,根據本地公佈的選考組合成績排序,明確自己的成績位置,與中意的學校和專業做大致匹配。
綜合考慮四項原則進行選擇:
第一是地域優先。如果學生在職業和學業發展、學校選擇方面還沒有建立非常清楚的目標,那麼可以優先考慮地域。不同的地域,不僅文化底蘊各異,還代表著不同的學校教學資源、經濟實力和就業機會。
第二是職業優先。這一原則適合於職業選擇已經“有譜”、分數較高有選擇餘地的考生。比如喜歡教師這一職業,那麼第一就要選擇填報師範類專業。
第三是專業優先。這一原則最適合專業特長明顯的考生,當然也適合分數相對較低的考生。對前者,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校,結合分數在可能達到的區間內選擇。對分數較低的考生,學校選擇性不多,專業的重要性就更為突出,建議選擇技能性較強的專業。
第四是學校優先。三種考生較為適合這一原則。一是考生還沒有明確的職業選擇,各門成績又比較均衡,就比較適合優先選擇學校。二是踩線的考生,考慮到“掉檔”可能性較大,首先選擇學校以保證就讀學校的層次。三是準備將來出國深造的考生,選擇在國外認可度較高的國內名校,有利於出國申請成功。
必須説明的是,上述四個原則及其排序沒有一定之規,一定要結合考生自身的情況、高校招生具體政策、招生計劃數等因素綜合參考使用。
關鍵詞:平行志願 規避風險要注意三點
上海考生家長:目前,我們採用的都是平行志願。對此,我們在填報志願時,需要規避哪些風險?
南開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金柏江:平行志願中的“平行”,其實是指考生填報志願時,志願表中所填各高校、高校中所填各專業之間是平行關係。平行志願投檔原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一輪投檔”,即先從最高分考生開始,依次檢索和投檔。當輪到檢索某一考生時,遵循該考生所填報的志願順序檢索,符合投檔條件且院校有計劃餘額時即被投檔。因此,平行志願規則下,不同學校之間雖然為平行關係,但在投檔過程中,實質上又是“不平行”的,需要按照考生分數由高到低,依照其填報志願順序依次檢索志願高校進行錄取。
平行志願下,考生先選擇學校。在填報志願過程中,建議所填報的高校要適當拉開分數梯度。即根據自己在本省同科類所處位次,參考目標高校往年投檔分數線等資訊,合理分配填報學校的梯度。無論是在高考改革省份還是傳統高考省份,平行志願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策略依然可以使用,只不過需要根據各省允許填報的志願數合理分配,一般各三分之一左右較為合適。當然,也可根據個人意願和風險承受度,適當調整“衝、穩、保”志願數。
選擇完學校,再進行專業選擇。填報時,同樣需要在綜合考慮考生個人興趣及未來發展前景的前提下,參照高校往年分省分專業錄取分數、位次等資訊,將自己感興趣、不抵觸的專業按照往年錄取分數,先大致由高到低排列,做到心中有數。當然,興趣才是學習的原動力,如果考生本人對某一類或某幾個專業有非常明確的志趣,那麼都應該將其放在更靠前的志願位置。
平行志願雖然較順序志願風險小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如有不慎,仍有被退檔或高分滑檔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務必關注不同專業(類)中關於體檢的要求,儘量避開學校可以不予錄取、有關專業可以不予錄取或不宜就讀的專業,降低退檔風險。
第二,在傳統高考省份及以“院校+專業組”模式報考的高考改革省份,填報志願時建議一定要服從調劑。如因個人原因,所填報院校或院校專業組內各專業未拉開分數梯度,投檔時,院校無法安排專業,該生又不服從調劑,則有退檔風險。平行志願投檔原則為一輪投檔,一旦退檔,則會退出該批次的錄取,只能參加徵集志願或下一個批次的錄取,而徵集志願基本上沒有什麼好選擇。
第三,如果根據分數,雖然大概率可以進入某學校,但很可能會進入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志願中,考生需要提前諮詢好該校招生辦或招生組,問清楚入校後或者學習一段時間後,是否有相對人性化的轉專業機會、其他雙修或者輔修機會,避免因對專業的不適應或不接受,造成難以克服的學習障礙,影響本應充滿希望的大學生活。
關鍵詞:專業選擇 明確“想幹什麼”與“能幹什麼”
山東考生:一直以來,我對自己都缺乏明確規劃,也還沒有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該如何著眼自己的專業選擇?專業選擇包含哪些關鍵因素?
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嚴從根:首先,明確“想幹什麼”與“能幹什麼”。一般而言,志願填報要堅持興趣優先。但當自己不清楚“想幹什麼”時,則要明確“能幹什麼”。定位自身“能幹什麼”,可參照如下方法:一是以特長為依據。特長不等於興趣,但特長往往是自身興趣所在。考生可結合自身特長或者高中階段擅長的科目填報相應專業。二是明確職業能力傾向。若未發現自身特長,考生可借助職業傾向測評量表,了解自身的職業能力傾向。有專家將職業興趣分為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傳統型等六種類型。考生可參照測評結果填報與職業興趣類型相對應的專業。
同時,要辯證看待專業“熱”與“冷”的關係。“熱門”專業被認為是具有巨大就業潛力和發展潛力的專業,“冷門”專業則被認為是不具有巨大就業潛力和發展潛力的專業。當前的熱門專業並不意味著以後仍是熱門專業,當前的冷門專業並不意味著以後仍是冷門專業。何況,選擇熱門專業的考生多,競爭激烈,脫穎而出的概率小,甚至有可能出現“畢業即失業”的人才過剩現象;選擇冷門專業的考生少,出類拔萃的概率大。因此,志願填報要以自身“能幹”的專業為前提,兼顧就業前景,不可盲目跟風。
此外,要正確處理“地域”“院校”與“專業”的關係。選擇專業往往意味著選擇未來的職業。如有明確的職業目標,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考分情況,選擇相應院校和專業。如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考生可把“地域”和“院校”作為志願填報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想擁有更好的第一學歷,在考分有限的情況下,可選擇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但排名較高的中西部地區院校。如想擁有更好的現代化視野和就業前景,可忽視學校排名,優先選擇發達地區的大城市院校。眾所週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不僅擁有更多機會,還有更利於考生開闊視野,展現個性。
總之,除上述因素外,身體條件、學業成績、人格特質,父母態度和價值觀、社會對專業的看法,專業師資力量、專業招生數等都是填報志願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對於專業選擇,考生和家長要深入了解,權衡利弊,謹慎填報,但也無須焦慮。志願填報會影響人的發展,但不會決定人的發展。發展優劣最終取決於自己的籌劃和素養增進。我們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未來的學習生活,要充分意識到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個專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在致力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本報記者 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