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中韓自貿協定》對臺灣的衝擊,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公開喊話,希望“經濟選民”理性思考,共同拯救臺灣的未來,“別逼我離開臺灣”。對此,柯文哲回嗆説,郭臺銘的目標正確、方法錯誤,臺灣應向“好的民主”學習,而不要像希特勒或蘇聯的發展模式。
這段“雞同鴨講”的對話,除反映了兩人迷宮似的語言和思考邏輯,也相當程度描繪了臺灣政治和經濟長期以來兩相分離的困境,且至今似仍無解。
作為大企業家,郭臺銘擔心臺灣經濟受兩岸服貿、貨貿停滯不前之牽累,因而憂形於色,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事。但他在選舉逼近前説出“如果我是外國人,我不會投資臺灣;如果我是臺灣人,我會縮減在臺灣的營運規模”,這些話或許説出了很多企業家的心聲,但難免被某些人解讀為“恐嚇牌”。相對的,柯文哲作為臺北市長候選人主動跳出來接招,卻回應得相當離奇:説臺灣要學習“美式民主”,並不算答覆了郭董“經濟優先”的呼籲;然後他突然跳接到希特勒及蘇聯模式,這不免令人好奇柯文哲的思維究竟停頓在什麼年代的時空背景?
臺灣《聯合報》19日社論説,在選舉中打“經濟牌”,是國民黨一向慣用的手法;但這次選舉,似乎連藍軍都放棄了此一招數,顯然已經不知道這是否還有利用價值。此時,郭臺銘主動跳出來,向“經濟選民”連續喊話56次,可見其憂慮之深。然而,要説這番講話能激起選民的警覺,乃至産生什麼力挽狂瀾的作用,只怕難以樂觀,因為一般民眾對經濟受政治牽制的困境似乎已經感到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