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即將過去五個年頭,這五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從政治經濟深刻變革的大背景出發,準確把握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機遇與挑戰,在保證經濟全面企穩的基礎上,引領中國經濟改革向縱身前進,已取得豐碩成果。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突出、“一帶一路”穩步發展、財稅體制改革破冰、雄安新區的設立為京津冀一體化注入了新活力等。完全可以説,在全球經濟起伏不定今天,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總體而言,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多方面的成果。
一是供給側改革初顯成效、“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供給側改革是十八大以來全年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有條不紊穩步推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一年多以來,供給側改革穩步進行,“三去一降一補”成效良好。數據顯示,2016年,鋼鐵、煤炭産能分別退出6500萬噸以上和2.9億噸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截至2017年5月末,鋼鐵、煤炭去産能又完成當年任務的84.8%和65%。此外,連續多月下降之後,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降至近3年新低,標誌著中國官方推動的房地産市場“去庫存”任務首戰告捷。
與此同時,降成本和補短板成效亦十分顯著。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年降低企業稅負成本5700多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
二是“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活力。中央決定,從2015年起,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跨越行政區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相較於以往的零和博弈法則,中國創新性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通過陸海聯通,倡導合作共贏,開創以合作共贏為特徵的新型國際關係。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深刻認識到資金融通很可能會成為“一帶一路”發展的短板,為此做出了大量艱苦的努力。幾年以來,“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取得長足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7年3月,亞投行擴容,新批准13個意向成員加入亞投行,成員總數增加至70個,超過了經營多年的亞洲開發銀行(67個經濟體)。加上今年又有7個國家獲批加入,成員數增長77個,目前僅次於世行。
中國不僅注重國際間區域協調同步發展,也更注重國內區域間協同發展,為此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方針。近三年多以來,北京、天津和河北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跳出自身看發展,充分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積極適應經濟一體化和競爭全球化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翼一體化正在被新設的雄安新區所盤活。因為中央設立雄安新區,並不是就雄安談雄安,自雄安開始規劃時起,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一體化就被盤活了。主要體現在,京津冀戰略將以雄安新區設立為契機加速升級,雄安新區也有望迎來對外開放、産業升級等全方位經濟躍升。
三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攻堅破冰”。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伊始,經濟學界關於中國未來改革方向的激辯與猜想逐步聚焦到了財稅體制改革上面來,而財稅改革也被認為是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點。
一年多以來,我國稅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改革加快推進。比如資源稅改革實行從價計徵,並在河北省試點開徵水資源稅。這樣直接導致企業稅費負擔普遍下降,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效應初步顯現。另外,隨著環保稅法的出臺,環保稅將成為我國第十八個稅種,這對加快健全地方稅體系據有直接的促進意義。當然,健全地方稅體系還需要更多的措施,比如開徵資源稅以及完善房地産稅等。
總而言之,五年來,中國經濟邁過很多艱難險阻,也歷經了激流坎坷,更領略到了風雨過後終見彩虹的喜悅與欣慰。千帆匯闊海,風好正揚帆。我們即將迎來十九大,中國經濟自此也迎來新的里程碑。全新的五年,中國經濟仍需要砥礪奮進,勇猛向前。(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