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談之十一:孫中山國家統一思想的啟示
統一尚未實現 同胞仍須努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大會上,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歷史功績,熱忱頌揚孫中山先生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號召我們學習孫中山先生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範,天下為公、心繫人民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中山先生第一個響亮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並以畢生精力忠實地實踐其所發出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其中,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通過長期革命鬥爭實踐的不斷探索和積累,為我們提供了國家統一思想方面的寶貴財富。
中山先生的國家統一思想,立足於各族人民反對南北軍閥對中國封建割據、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瓜分豆剖的歷史背景,依據于中國作為帝國主義列強的“次殖民地”創立民主共和後統一重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時代需求,這對我們臺海兩岸同胞、海內外中華兒女當今具有深刻啟示。我們當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完全統一,要反對臺灣分裂勢力的阻撓、反對國際反華勢力的破壞,要面對世界大勢與國際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從中山先生的國家統一思想繼往開來,不忘初心,敢於擔當,把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輩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中山先生關於當天下尚未“大同”而強國倚勢淩弱時,弱國必須“發揚民族主義”,而且是全國各民族合為一體的“國族主義”,“愛國,就要反對國家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論述,激勵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發揚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共同致力於為國家的統一、富強做出新的貢獻。
中山先生關於統一的中國“已牢牢地印在我國歷史意識中”的論述,幫助我們更加堅信中華文化維護中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共同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以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中山先生關於謀求統一需要各民族共建“國族團體”的論述,引導我們更加堅定地立足整個中華民族的立場,團結兩岸各民族同胞,共同致力於將中國這個“兩岸一家人”的“命運共同體”營造好、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
中山先生關於實現統一要堅決“打破兩個東西”(軍閥及其背後的帝國主義列強)的論述,推動我們更加明確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兩岸同屬一中”的立場,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國際支援力量,共同致力於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
中山先生關於“向來主張和平統一”、必要時“勢不能不藉用武力”的論述,促進我們更加堅決地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為反對“臺獨”分裂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共同致力於保障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保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山先生關於中國的統一要建立“單一之國”、不能實行聯邦制或“聯省自治”和對臺灣既要決心“恢復”、又要“講究方法”等論述,鼓勵我們更加堅定貫徹執行“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共同致力於譜寫“大陸與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歷史新篇。
中山先生關於“建設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國家一天不統一,就不能説革命成功”的論述,鞭策我們更加積極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致力於為國家的完全統一、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夯實基礎、積累條件,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與兩岸關係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緊密相連。在兩岸方方面面的歷史連接中,辛亥革命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財富;發揚辛亥革命精神、遵循中山先生思想完成統一未竟大業,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追求。兩岸有識之士都表示:“孫中山是兩岸共同的寶貴資産,藉由對孫中山及其思想的探討,可拉近兩岸的距離,增進理解、建立共識,共創雙贏”。
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11月17日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上説得好——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孫中山先生畢生不渝的崇高理想和不斷奮鬥的重要目標。孫中山先生為結束國家分裂局面殫精竭慮、死而後已,展現出追求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也激勵著後人為實現他的遺願而不懈奮鬥。英國人湯因比曾以歷史學家的冷靜態度讚嘆説,幾千年來,中國人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我們深信,以中華民族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至高價值觀和強大凝聚力為基礎,臺海兩岸同胞、海內外所有中國兒女攜起手來,共同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共同推進兩岸關係發展,一定要、也一定能將中山先生關於“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設計和憧憬,變成金毆無缺、金龍騰飛的美好現實。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中山先生精神永存,中華兒女壯懷激越。(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羅華慶)
往期回顧:
(全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