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我們奢望,甚至祈禱;而有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們卻不懂珍惜,只有傷害。莫言很忙,這不是他個人的悲哀,這是中國文學的悲哀!
就在諾貝爾文學獎公佈了新一屆得主後,人們依然習慣性地會去找尋莫言的身影。莫言很忙,即便是在已經獲獎兩年之後依然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10月至今,莫言先後奔赴14個地方,一共做了8件事:演講、對話、參觀、題字、評球、出席活動、做顧問和拿學位,以及討論劇本。這8件事,似乎都與寫作無關。如果你嘗試捕捉過去兩年裏莫言的臉部表情,“苦笑”一定可以成為一個關鍵詞。(10月12日《新京報》)
都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莫言得了諾獎之後的身不由己,已經遠非一個“苦笑”的表情所能概括。
也許,莫言是個全才:他的演講很睿智,他的對話能吸引很多觀眾,他也有資格做顧問、拿學位,他可能也懂球。但別忘了,他莫言首先可是個作家呀!作家對於一個國家的意義,文學作品對於一個民族的意義,是無價的。就像莫言自己説的那樣:“文學作品對於社會的改變,是沒有直接效應的。它不可能防止戰爭,也不可能將偷了的包還給失主。但是文學作品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於心靈的,關於靈魂的。”捫心自問,我們擁有多少能影響民眾靈魂的作家呢?算一算真的不是太多,即便有幾個也算不得十分優秀。而莫言,又是這不多的幾個作家中的佼佼者。可對於這位優秀的作家,我們卻過度地消費他,讓他來回供大家參觀。這不是對莫言的愛護,這不是對文學的尊重,這是對莫言和中國文學的傷害。
我經常想像,現在的莫言,應該是在這樣的理想狀態下生活:在老家和一幫老農扯鄉間地頭的閒篇,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傾聽都市各色人等講述生存的艱難,閱讀史書在歷史與現實中思索,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下拿起筆寫作,通過信件、網路和鍾愛自己的讀者討論自己新作品的得失。這才是一位有潛質成為偉大作家的優秀作者應該具有的合理生存狀態。
我不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作家寫作的滑鐵盧,我只知道過度的商業消費、愚蠢的追捧和金錢面前的無所適從才是優秀作家的終結者。
沒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時,我們奢望,甚至祈禱;而有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們卻不懂珍惜,只有傷害。莫言很忙,這不是他個人的悲哀,這是中國文學的悲哀!
(姜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