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湖北武漢市石門峰陵園名人文化廣場上,武漢市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策劃了一場特別的“生死體驗”,讓不到20歲的學生曾佳躺進棺材“裝死”,並開追悼會。當天共有12位市民體驗了生前葬禮。儘管如此,有眾多市民仍很難接受這種行為。武昌的郭先生説,隨便看待死亡,有如兒戲,很不嚴肅。(3月31日《長江日報》)
大活人躺進棺材“裝死”,以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在瀋陽甚至還有一家死亡體驗館。在很多人看來這確實不可思議,畢竟“死亡”通常是人們的頭號忌諱,以至於跟“死”諧音的車牌號數字,比如4、14,都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既然死亡是任何人最終不可避免的結局,那麼在生命的漫漫長路中,提前“感受一下”又何嘗不可?竊以為,“死亡”體驗倒可能萌生很多有益的感悟,最典型的便是“珍惜”與“放下”。
中國有句老話説“不見棺材不落淚”,足見“死亡”體驗對心理衝擊之強烈,其中“珍惜”之念應是衝擊産生的火花。想到自己從此與親朋“永別”了,必生傷感,從而對親情、友情更懂珍惜;想到自己“生前”想做而未成的事,必有遺憾,從而對時間更得珍惜;想到過去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糾結、煩惱,必生懊悔,從而對幸福、快樂更懂珍惜。正如體驗者曾佳所言:“那一瞬間,覺得能活著真好。如果將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的最後一天充實地度過,就不會留有遺憾。”
據以前多位體驗過“死亡”的人表示,“裝死”之後,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和釋然。這讓筆者想起遊玩恐怖城的心情。一個人在昏暗的“鬼屋”裏摸索,會經受各種各樣的驚嚇,出來後才發覺陽光是那麼明亮,世間是如此美好。恰如一個人練習長跑時在腿上綁了沙包,丟掉沙包後會感到身輕如燕。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身體減負,一個是心理減壓。“裝死”之後的人,應該更能“放下一切”——既然“死”都經歷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或許有人問:“珍惜”與“放下”豈不自相矛盾?恰恰相反。體驗死亡就如重啟一台電腦,電腦長時間運作後,會積累大量垃圾,使其運作速度變慢,甚至會招來一些病毒和故障,而重啟電腦,能卸掉很多垃圾,釋放出一些空間,提升運作速度。這個過程中,卸掉垃圾就是“放下”,釋放空間相當於“珍惜”,兩者不但不矛盾,還互為依存。
捫心自問,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多少事是需要放下的呢?如果讓你“放下”,你願拋掉一些什麼,讓自己輕裝上陣呢?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想總的原則應該是,什麼讓你活得累、活得痛苦,你就應該“放下”什麼。而人之所以痛苦,往往就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哲人説,放下即擁有。學會放下,我們的生活中才會少一些沾沾自喜,多一些平和理性;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感恩、友善;少一些狹隘、魯莽,多一些寬容、理解;少一些消極悲觀,多一些積極進取。學會放下,我們會更懂珍惜。我們不能強求每個人都去經歷“死亡體驗”,但不妨在靈魂深處悄悄地給自己舉辦一場生前“葬禮”,看看“復活”後,會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不一樣的世界。